鄭州霧霾迷城 尾氣、燃煤和施工揚塵是三大元兇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3-01-14 16:09:00

元兇二:施工揚塵

上週五,因為風,鄭州市民李先生開車時,感覺視野明顯清楚了許多。可他經過黃河南路與安平路交叉口時,突然煙塵遮天蔽日,他扭頭一看,在風力作用下,一處裸露的黃土堆正肆無忌憚地向空中揚灰。當天,很多市民都反映,發現一些建築工地揚塵嚴重。

據悉,鄭州城市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目前僅建築工地就有1200多家,而施工揚塵,同樣成為空氣污染的一個重要隱患。

加上冬季植被減少,鄭州地處中原,氣象條件不利等,會加劇污染。

元兇三:鍋爐排放

冬季,暖氣讓我們不再寒冷,可是燃煤量也大大增加。

據統計,去年,鄭州市燃煤量達2300萬噸,其中電廠、熱力公司等大戶就用了1600多萬噸。

雖然截至目前,市區已經累計拆除改造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1000多個,但對10蒸噸以上的鍋爐,只要求其進行排污改造。

據有關人士介紹,目前鄭州市區有100多個10蒸噸以上的鍋爐,雖然其排污達標,但是它們的污染複合物依舊非常高。

預計

改造不可能一蹴而就 鄭州達標可能要等上15年

其實,去年,鄭州市就針對汽車尾氣、施工揚塵、燃煤等污染,打響全面攻堅戰。但為什麼時隔一年,還會出現這麼嚴重的污染天氣。

據有關人士介紹,PM2.5的治理是一項長期性、綜合性的工作。去年9月,環保部曾召開了《城市環境空氣品質達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座談會,與會領導和專家一致認為,按照新發佈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衡量,我國現在城市大氣環境品質狀況嚴峻,要通過多種污染物的協同減排、區域聯防,經過十年至二十年的努力,空氣品質才能實現根本性的改善。

該“辦法”(徵求意見稿)根據目前各地空氣環境品質實際狀況,初步確定了各環保重點城市的達標期限,中部城市如鄭州、石家莊都屬於超標城市,達到新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期限大概為15年。

據悉,目前鄭州市已經開始著手制定《PM2.5綜合治理白皮書(2013-2015)》,初步提出PM2.5治理的近期規劃。同時,按照環保部的要求,于2013年底前,編制完成《鄭州市大氣污染防治達標規劃》,並開展PM2.5污染因子研究分析,為PM2.5的污染防治提供基礎數據。

建議

能否借鑒外地經驗

嚴重污染時公車減少出行

按照空氣品質分級,嚴重污染天氣,普通人群也應該儘量減少外出,更不易做室外運動。但至今為止,鄭州一些學校依舊照常做廣播體操。

據悉,北京市各部門相繼啟動應急預案,北京市教委要求極重污染區域區縣中小學未來3天停止學生戶外鍛鍊活動,體育課安排在室內。

此外,《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日應急方案》稱,一個或多個區域24小時空氣品質指數在300以上500以下的可判斷為嚴重污染日,一個或多個區域24小時空氣品質指數達到500的可判斷為極重污染日。極重污染日時,施工工地停止土石方作業、停止建築拆除工程;重點排污單位減少污染排放30%;在京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帶頭停駛公務用車30%。

倡議

指責謾罵沒有用

需要所有人共同參與

微網志上有人吐糟,也有不少理性的聲音。

@白雲峰:你每用一度電就消耗了350克煤,坐車每公里就消耗0.12升汽油,取暖也消耗大量的煤。而煤和油燃燒都會産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微粒、重金屬等污染物,這就是霧霾天氣的元兇。環保真的是要從自我節能做起。

@一葦所如_8v5:我們每個人既是大氣污染的受害者,也是大氣污染的産生者、排放者。節能減排,綠色出行,從自身做起。

@人民日報:半個多世紀前的倫敦霧慘劇早已説明,環境危機是一場國家的戰爭,必須打,只能贏。美麗中國寫進報告,灰色中國照進現實,這絕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鄭州霧霾迷城 尾氣、燃煤和施工揚塵是三大元兇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3-01-14 16:09:00
昨日16時,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網站更新數據顯示,全國74個監測城市中,有26個城市的部分監測站點空氣污染達到了最高級別——嚴重污染。這些城市主要在中東部地區,並且霧霾勢力還將進一步向南北擴張。至於原因,專家反覆解釋,氣象條件不利於空氣擴散,等來風或雨,情況才能有所好轉。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