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消費強勁復蘇

來源:人民日報 2023-07-28 11:25:02

暑期旺季,行走國內旅遊市場,一派熱鬧景象。

在北京,懷柔區慕田峪長城景區開啟“夜遊”模式。隨著天色漸暗,長城棧道上的洗墻燈、箭孔燈和燈帶紛紛亮起,為古長城增添了別樣魅力,古箏演奏、舞蹈表演等吸引了許多遊客觀看。景區還推出星空研學小課堂,孩子們可以體驗長城觀星的奇妙經歷,也能在專業老師指導下學習知識。“我們點亮了夜長城,也在努力點亮景區的新業態。”景區相關負責人説。

在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超級大熊貓節”開幕,遊客來到景區的熊貓村參加大熊貓科普活動、觀看大熊貓巨型科普書、學習大熊貓相關知識。“景區的水上樂園、歡樂世界、國際大馬戲等景點已進入‘暑期時刻’,共同為遊客帶來更加豐富的新體驗。”長隆集團相關負責人説。

在成都,“2023成都音樂啤酒季暨都江堰消夏夜啤美食季”啟動,作為成都“新十二月市”系列促消費活動之一,映照出成都文旅消費新業態的活力。炫酷的舞蹈、動感的音樂、耀眼的霓虹……“這裡氛圍太好啦,是理想中夏夜消費的樣子。”陜西遊客李欣興奮地説。5月,成都印發實施《成都“新十二月市”促消費活動實施方案》,助力文旅消費回暖復蘇。

今年以來,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和舉措落地生效,文旅消費需求加速釋放,部分旅遊業態達到2019年同期或更高水準。文化和旅遊部發佈的《2023年上半年國內旅遊數據情況》顯示,根據國內旅遊抽樣調查統計結果,上半年,國內旅遊總人次23.84億,比上年同期增加9.29億,同比增長63.9%;國內旅遊收入(旅遊總花費)2.30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12萬億元,增長95.9%。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旅遊總人次12.16億,同比增長46.5%;二季度國內旅遊總人次11.68億,同比增長86.9%。

需求的“旺”,得益於供給的“新”。

文旅融合,持續創新。“帶孩子一起走近非遺、了解非遺,覺得特別有意義。”正在參觀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苑的上海遊客李萍説。壽山石雕、莆田木雕、唐卡漆畫……這裡展出的非遺精品,吸引了一批批遊客專程前來參觀。各地將傳統民俗、民間藝術有機融入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戲劇場、電影院等文化空間,打造文旅融合新場景。文化和旅遊部的專項調查顯示,端午假期訪問文博場館、歷史文化街區,體驗各類非遺項目,參加音樂節、演唱會等文化活動的遊客佔比高達87.9%。

政策助力,護航創新。僅在端午假期,北京就統籌全市文旅資源,各區各單位舉辦活動1700余場;內蒙古推出文旅節慶、美食體驗、烏蘭牧騎演藝等8類活動300余項;重慶在端午節前後推出超過200項特色活動、70余條旅遊線路和80余項惠民措施;福建文旅系統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推出230余場主題活動。各地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創新旅遊場景、提升服務品質,激發消費新活力。

主題引領,推動創新。上半年,文化和旅遊部以“旅遊中國  美好生活”為主題,開展了冰雪旅遊、茶文化旅遊、城市休閒旅遊等主題旅遊推廣活動和“二十四節氣”旅遊創意宣傳活動,實施“暢遊一夏”國內旅遊市場促進行動,支援東中西部跨區域遊客互送,營造濃厚旅遊氛圍,聯合線上旅遊平臺加大旅遊産品線路供給。

“文旅市場持續恢復得益於供需兩端發力。”美團研究院副院長厲基巍認為,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積極採取舉措推動國內旅遊市場復蘇,激發了人們出遊意願,有效拉升旅遊消費預期,提振旅遊行業信心。不斷創新的文旅供給,讓更多人願意走出家門擁抱詩和遠方。

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旅遊市場空間廣闊,下一步,文化和旅遊部將不斷豐富文化和旅遊産品供給,加大國內旅遊宣傳推廣力度,釋放文化和旅遊消費活力,促進文化和旅遊供需適配,以旅遊業恢復振興助力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文旅消費強勁復蘇
來源:人民日報2023-07-28 11:25:02
暑期旺季,行走國內旅遊市場,一派熱鬧景象。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