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月末逆回購力度加大 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

來源:經濟日報 2022-12-02 13:06:42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逆回購操作力度逐漸加大,由上周的凈回籠轉變為本週的凈投放。11月30日,人民銀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1700億元7天逆回購操作。29日,人民銀行開展了800億元逆回購操作,公開市場實現凈投放780億元,加上28日凈投放的520億元,兩日已實現1300億元凈投放。

統計顯示,11月21日至11月25日,人民銀行逆回購單日投放規模均在100億元以內,累計投放230億元,期間逆回購到期4010億元,故實現凈回籠3780億元。業內人士認為,前幾週公開市場以凈回籠為主,原因包括10月末央行加大公開市場投放量,以及11月的中期借貸便利(MLF)進行了縮量續做。而從本週開始人民銀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則是由於降準資金到位前,臨近月末短端利率進一步下行空間有限,為維持資金面流動性合理充裕,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操作重回百億元規模。

11月25日,央行宣佈全面降準,將於12月5日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5000億元。本次下調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為7.8%。業內人士表示,在降準釋放資金到位之前,本次逆回購是針對月末時點可能的資金面波動展開的流動性管理,意在穩定短期限資金的供需和利率,向市場持續釋放積極信號。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央行適度加大短期資金凈投放,主要是近期市場利率波動較大,加之臨近月末,適度加大公開市場操作,有利於平穩跨月資金面,穩定市場預期。按照慣例,12月初央行將適度調整公開市場操作力度。

“雖然央行上周回籠逆回購資金,但11月25日公告降準體現出當前貨幣政策的目的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落實穩經濟所有政策措施,鞏固經濟回穩向上基礎。”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市場利率向政策利率回歸的趨勢不改,資金布料將在央行調控下保持較為平穩的態勢。

展望12月,明明認為,12月份並不存在流動性缺口(不考慮MLF和逆回購到期),但考慮到財政支出往往集中在月末,且存在銀行年末考核壓力,因此不排除部分時點資金面收緊的可能。

“預計月內資金面平穩。原因在於,近期市場流動性總體保持合理充裕,國內紓困穩經濟政策持續發力。”周茂華表示,一般年底流動性需求有所增加。不過隨著降準落地,財政資金投放,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等持續發力,預計12月份流動性將保持合理充裕,央行將通過靈活調整公開市場操作,熨平短期資金面波動。

綜合過往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方面的動作來看,今年以來,央行在逆回購操作規模上更顯靈活,7天期、14天期逆回購配合使用,在月末、節前等重要時間點釋放出較強的穩定信號,以撫平市場流動性。在11月25日宣佈降準時,央行同樣強調,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著力支援實體經濟,不搞大水漫灌,兼顧內外平衡,更好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支援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融資,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央行此次降準主要是為了補充流動性水位、穩定債市預期、對衝疫情壓力,後續總量寬貨幣空間收窄,短端利率震蕩為主。”明明認為,當前貨幣政策目標依然在於穩增長、寬信用,降準配合近期一系列政策協同發力,但是從本次降準的幅度以及央行對通脹等問題的擔憂來看,未來仍要繼續避免超發貨幣。此外考慮到此前MLF縮量、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空間有限,從中期角度來看,短端利率或將繼續調整。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央行月末逆回購力度加大 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
來源:經濟日報2022-12-02 13:06:42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逆回購操作力度逐漸加大,由上周的凈回籠轉變為本週的凈投放。11月30日,人民銀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1700億元7天逆回購操作。29日,人民銀行開展了800億元逆回購操作,公開市場實現凈投放780億元,加上28日凈投放的520億元,兩日已實現1300億元凈投放。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