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雙向融合 共繪全域旅遊大美東興

來源:華西都市報 2021-08-16 08:36:25

立秋之後,天氣轉涼,商業街區熙熙攘攘,公園綠道鳥語花香,鄉間田野豐收在望,一切都是那麼美好。8月11日,由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策劃發起的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百城行”大型採訪活動走進內江市東興區,這裡是國畫大師張大千、新聞巨子范長江的故鄉,也是“中國天冬之鄉”、省級鄉村旅遊示範區,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遊資源。近年來,內江市東興區文化旅遊發展以“巴蜀畫廊·甜美東興”為主題,著力打造國際知名的“大千文化旅遊目的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把文旅産業培育成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支撐産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發展鄉村旅遊范長江文化旅遊園區是典範

8月11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東興區田家鎮的范長江文化旅遊園區。一個60畝的葡萄基地中,美人指、紫甜、黑加侖等品種的葡萄挂滿枝頭,散發著香甜的味道。當地村民葉開芳像往年一樣,購買了40斤葡萄回家,打算釀酒。據了解,由於受疫情影響,前來採摘的遊客並不多,葡萄主要通過批發銷往周邊城市。作為國家4A級景區,范長江文化旅遊園區是“文農旅”融合的一個典範,園區集“紅色教育、文化博覽、田園風光、農耕體驗”于一體。新聞巨子范長江故居、內江市廉潔教育中心、四川省級農業主題公園長江田園以及千畝櫻花桃花等特色旅遊資源坐落其中,年接待遊客80萬人次以上。沿著長江大道進入城區範圍,塔吊林立,高樓崛起,車來人往,無不彰顯著東興新城的活力。而在沱江河邊東渡碼頭,一棟棟倣古串架結構的建築讓人眼前一亮。沿著階梯而上,高大精緻的石牌坊後面就是東興老街。老街內不僅有餐館、日雜百貨鋪,還有獨具特色的非遺展示、川劇坐唱,每到節假日,大戲臺就會上演一齣出好戲,呈現出現代城市中少有的民俗文化景觀。

實施文化強區加強同川南渝西的交流合作

7月28日,東興區第八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實施文化強區,依託省道426線,建設田園休閒廊道,聯合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的重要節點和景區,形成連接成渝的旅遊廊道。東興區文旅局負責人介紹,東興區積極參與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編制,搭建平臺,加強同川南渝西的交流合作,尤其是榮昌。今年4月14日,榮昌旅遊宣傳“大篷車”開進了東興區大佛寺廣場,“內榮”攜手共同舉行了文化旅遊宣傳推廣活動。下一步,東興區將大力實施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行動計劃,拓寬宣傳渠道,積極策劃開展系列文旅宣傳活動,以“四個一”思路推廣展示東興形象,即:拍攝一部東興形象宣傳片,設計一個文旅宣傳Logo,編撰一套文旅宣傳資料,創作一批文藝精品,全方位講好東興故事。

推進文旅融合挖掘文化資源打造精品線路

對於文旅融合,東興區文旅局負責人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要遵循新的發展理念和“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途徑,建立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例如花萼濕地公園在建設園林景觀的同時,充分發掘花萼村獨特的歷史人文元素,在公園內打造倣古建築花萼樓、狀元亭、文化廣場等。“十四五”期間,東興區將依託萬達·內江文旅城等重點項目建設,重點打造范長江新聞文化旅遊度假區、長江森林公園康養旅遊區、萬達文化旅遊區、椑木文化旅遊區,打造一批具有東興特色的文化旅遊熱點。挖掘區域內紅色革命文化、大千文化、范長江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培育長江紅色文化旅遊—東鄉農民運動紅色旅遊環線。培育文旅優秀企業、藝術院團等文旅經濟主體,打造區域精品文化旅遊線路。全力構建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鎮一天地、一城一風光的全域旅遊大美東興新格局,努力實現文旅融合高品質發展的目標。

(責任編輯:王永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文旅雙向融合 共繪全域旅遊大美東興
來源:華西都市報2021-08-16 08:36:25
立秋之後,天氣轉涼,商業街區熙熙攘攘,公園綠道鳥語花香,鄉間田野豐收在望,一切都是那麼美好。8月11日,由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策劃發起的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百城行”大型採訪活動走進內江市東興區,這裡是國畫大師張大千、新聞巨子范長江的故鄉,也是“中國天冬之鄉”、省級鄉村旅遊示範區,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遊資源。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