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首部綜合性地方法規《河北雄安新區條例》出臺 重點承接8類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來源:北京日報 2021-08-03 07:55:28

《河北雄安新區條例》日前經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這是雄安新區首部綜合性地方法規,將於9月1日起施行。條例指出,雄安新區將重點承接8類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其中包括在京高等學校及其分校、分院、研究生院,事業單位;國家級科研院所,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創新中心。

科學確定開發邊界和強度

《河北雄安新區條例》聚焦將雄安新區建設成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高品質高水準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的功能定位,重點從管理體制、規劃與建設、高品質發展、改革與開放、生態環境保護、公共服務、協同發展、法治保障等8個方面進行了系統規定。

條例規定,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是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參照行使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職權,行使國家和省賦予的省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領導雄安新區規劃範圍內各級人民政府的工作,根據雄安新區功能定位和建設目標,依法有序推進規劃建設管理和發展。

在規劃建設領域,條例規定,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應當根據國家和省確定的發展規劃和功能定位,堅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剛性約束條件,統籌生産、生活、生態三大空間,科學確定開發邊界、人口規模、用地規模和開發強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嚴格控制城鎮開發邊界,構建藍綠交織、和諧自然的國土空間格局。

重點發展六大高端高新産業

涉及高品質發展方面,雄安新區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建設創新型雄安,強化創新驅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高端高新産業,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現代産業體系,推進高品質發展。

條例指出,雄安新區應當重點承接8類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包括在京高等學校及其分校、分院、研究生院,事業單位;國家級科研院所,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創新中心;高端醫療機構及其分院、研究中心;軟體和資訊服務、設計、創意、諮詢等領域的優勢企業,以及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企業總部;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總部及其分支機構;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和生命健康、節能環保、高端新材料等領域的中央管理企業,以及創新型民營企業、高成長性科技企業;符合雄安新區産業發展方向的其他大型國有企業總部及其分支機構;國家確定的其他疏解事項。

雄安新區將重點發展高端高新産業,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新材料、高端現代服務業、綠色生態農業以及國家和省確定的其他重點發展的高端高新産業。條例還規定,雄安新區應當對符合發展方向的傳統産業實施現代化改造提升,推進産業向數字化、資訊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

推動公共服務與京津銜接

值得注意的是,條例中“協同發展”獨立成章。條例規定,雄安新區應當加強區域交流合作,通過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促進與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周邊地區合理分工,輻射帶動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打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示範區,推進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

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應當根據功能定位和人口需求,編制公共服務發展規劃,加強教育、醫療、文化、法律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加強與北京市、天津市合作,逐步形成優質高效、保障多元、城鄉一體、開放共用的公共服務體系。雄安新區應當按照網路化佈局、智慧化管理、一體化服務的要求,合理佈局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建立連接雄安新區與北京市、天津市及周邊地區的軌道和公路交通網路。

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應當制定有利於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人口遷移政策,建立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實行積分落戶制度。建立服務型人口管理新模式和科學的人口預測及統計體系,實行新型實有人口登記制度。雄安新區應當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準與北京市、天津市相銜接。

(責任編輯:王永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雄安首部綜合性地方法規《河北雄安新區條例》出臺 重點承接8類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來源:北京日報2021-08-03 07:55:28
《河北雄安新區條例》日前經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這是雄安新區首部綜合性地方法規,將於9月1日起施行。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