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教育藍皮書》建議推動三地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來源:北京日報 2021-06-15 08:18:29

本報訊(記者 張航)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聯合發佈《京津冀教育藍皮書:京津冀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藍皮書建議,未來亟須提升京津冀區域教育發展優質均衡水準,在義務教育方面,鼓勵優質中小學以教育集團、結對幫扶、委託管理、開辦分校等方式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

藍皮書顯示,京津冀地區流動人口呈現“雙高”特徵,即平均年齡高,為37.16歲;學歷高,近四分之一的流動人口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同時,該地區長期居留意願和落戶意願的人口也位居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首,尤其是落戶意願高達58.41%。

藍皮書指出,京津冀地區優質教育資源密集,但三地發展水準差異明顯,應從三方面整體提升京津冀區域教育協同發展水準:首先要推動京津冀三地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以河北主動發展為基礎,促進京津兩地帶動河北發展,鼓勵優質中小學以教育集團、結對幫扶、委託管理、開辦分校等方式,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以共建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教師跟崗培訓等方式,加強教師隊伍合作培養培訓。以數字學校、社會實踐基地、校外活動基地和體育運動設施等為載體,提升資源共用水準。

同時,要面向2035年,推進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應當明確目標,爭取在10至30年內形成較為均衡的區域職業教育發展格局,實現職業教育與産業的深度融合,有效滿足京津冀區域內産業和城鄉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重點加強養老、護理、城市服務等方面的人才培養力度,形成與京津冀現代經濟體系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此外,要推動區域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既需要加強“雙一流”建設,同時又要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服務未來産業變革轉型升級及科技創新等應用性和轉化性需要,以區域內高水準大學為引領,加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圍繞産業轉型升級、創新要素集聚需求,開展優勢特色學科和專業建設;要加大對高校基礎研究及成果轉化與擴散的投入力度,通過政策傾斜和加大投入提高河北高校創新的“造血”能力。

朝陽區義務教育階段轉學本週啟動辦理

本報訊(記者 牛偉坤)朝陽區招生考試中心日前發佈了2020至2021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朝陽區義務教育階段轉學工作安排。根據安排,6月16日至22日,欲轉入朝陽區就讀的非本市戶籍學生須在網上提交審核材料;6月19日至25日,本市戶籍學生及通過審核的非本市戶籍學生在網上採集轉學資訊。

本學期期末辦理轉學的對象為現就讀于一年級至五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的學生。轉學要滿足一定條件:本市戶籍學生隨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在市內遷移,新戶籍所在地不在原就讀學校服務範圍;或者學生家庭實際居住地在市內變更,變更後的居住地不在原就讀學校服務範圍。非本市戶籍學生轉學在參照本市戶籍學生轉學相關條件的同時,還要通過非本市戶籍學生轉入朝陽區就讀材料審核。

如轉入公辦學校,在網上進行轉學資訊採集後,家長還要按預約時間將轉學材料複印件遞交至朝陽區招生考試中心。對於審核通過的學生,朝陽區將根據區內中小學學校學位情況進行統籌分配。統籌分配接收學校將於7月6日至7日期間聯繫家長進行轉學確認,並核驗學生轉學材料原件。

如轉入民辦學校,家長要將轉學材料的原件及複印件按預約時間遞交至申請轉入的民辦校。各民辦校將學生材料上報至區級學籍管理部門進行審核,7月8日,各民辦校將在北京市中小學學籍管理雲平臺上為符合條件的學生發起轉學申請。

朝陽區招生考試中心表示,根據相關規定,轉學應在寒、暑假放假前一週提出申請,轉學學生須隨轉相關學籍資訊和檔案,實行“籍隨人走”。中小學起始年級的第一學期及畢業年級不予辦理轉入手續。

(責任編輯:王永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京津冀教育藍皮書》建議推動三地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來源:北京日報2021-06-15 08:18:29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聯合發佈《京津冀教育藍皮書:京津冀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藍皮書建議,未來亟須提升京津冀區域教育發展優質均衡水準,在義務教育方面,鼓勵優質中小學以教育集團、結對幫扶、委託管理、開辦分校等方式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