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個人破産條例實施首月:260人申請破産 8宗立案審查

來源:羊城晚報 2021-04-13 17:41:45

3月1日,全國首部個人破産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産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在深圳正式施行。記者4月12日獲悉,條例實施一個月,深圳中院共收到260件個人破産申請。目前,根據申請人面談情況以及材料完備程度,深圳法院優先受理了8名個人債務人的破産申請,正式啟動破産申請審查程式。

過半申請人債務數額在百萬以內

深圳中院副院長龍光偉介紹,截至3月31日,深圳中院共收到260件個人破産申請,其中重整申請17件,和解申請8件,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産清算9件。在條例開始實施的同時,深圳也推出全國首個個人破産綜合應用系統“深破繭”,系統日均訪問量近2000人次。

深圳破産法庭庭長曹啟選介紹,首月提出申請的260位債務人,既有市場經營者,包括企業法定代表人及股東、企業高管、個體工商戶等,也有各類公司職員,包括程式員、工程師,還有靈活就業人員、網約車司機、網店經營者等。債務人年齡在30歲至50歲之間的,佔74%。大多數債務人在陷入經濟困境後,仍在工作,並努力還債。

首月申報的債務多為複合型,金融債權佔比較高。債務類型涵蓋信用卡借款、小額借款、銀行借款、民間借款等,涉銀行、網貸等金融債權的佔94.8%,其中涉信用卡借款的佔90.9%,涉小額借款的佔74.3%。相對企業破産的債務規模,個人破産債務規模比較小,56%的債務人債務數額在100萬以內,30%的債務人債務數額在100萬至300萬元之間,只有很少債務人的債務超過1000萬元。

奢侈消費負債不受破産程式保護

龍光偉介紹,從申請品質上來看,申請人對個人破産制度的認識、理解有待進一步加深,對個人財産、債務的前期整理不夠,導致個人破産申請材料審核難度高、退補多、週期長。同時,個人破産法律服務市場有待進一步發展。為此,深圳法院聯合多部門,先後組織7批次對94名申請人進行申請面談。

法院還發現,部分申請人只就其主觀希望免除的債務進行部分申報,或存在欺詐,“比如,不申報親朋好友的借款,或者未將其個人負債與家庭其他成員負債作區分;或只申報深圳內財産、隱瞞深圳外財産;還有債務人的負債規模難以與個人經營負債、家庭生活開支相互印證,沒有證據證明舉債用途,也無法解釋超出正常範圍的債務産生。”曹啟選介紹。

此外,還有些負債是由奢侈消費、過度投機、過度舉債引起的。曹啟選強調,這些債務是不能得到法定破産程式的保護的,“申請即使經過了材料審查予以立案,還將經歷破産資訊公示、法官聽證、管理人調查、債權人會議、免責考察等多個法律環節,甚至在獲得免責裁定之後,一經發現,法院都將分別作出不予受理、駁回申請、不予免責或者撤銷免責的裁定,並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立案案件申請人多有創業經歷

對於首批進入立案審查的8宗案件,合議庭正在安排聽證,法官對破産申請進行審查後,將分類處理。“這8個案件,從申請主體來看,主流為中青年人,全部有創辦企業或者從事經營活動的經歷,符合條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宗旨;從申請目的來看,7名債務人當前仍在工作,有清償意願,大多希望通過重整、和解方式紓緩債務;大多數債務人負債為幾十萬元到一兩百萬元不等,負債在300萬元以上的僅1位。”曹啟選介紹。

目前,“個人破産首案”暫未産生。“對這八名債務人的申請,符合規定破産條件的,人民法院將裁定予以受理,指定管理人接管清查財産、核實債權債務關係,進行重整、和解的協商,或者進行清算,在宣告破産後對債權債務進行清理及對其財産進行分配;對不符合規定破産條件的,人民法院將作出不予受理裁定”。曹啟選表示,未來,在經過重整或和解成功,或者在法院宣告其破産之後,深圳才會産生有實質意義的“個人破産首案”。並且,債務人要等到執行完和解協議、重整計劃或者經過免責考察期的考察時,法院才會裁定其對償還債務免責。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深圳個人破産條例實施首月:260人申請破産 8宗立案審查
來源:羊城晚報2021-04-13 17:41:45
3月1日,全國首部個人破産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産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在深圳正式施行。記者4月12日獲悉,條例實施一個月,深圳中院共收到260件個人破産申請。目前,根據申請人面談情況以及材料完備程度,深圳法院優先受理了8名個人債務人的破産申請,正式啟動破産申請審查程式。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