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業基地裏走出“798”

來源:北京日報 2020-11-26 09:38:33

不久前,全國老舊廠房保護利用與城市文化發展聯盟年會在北京舉行,探討新時代老舊廠房保護利用和城市文化發展的新途徑、新方式。在這方面,被稱為“新中國電子工業搖籃”的酒仙橋工業基地無疑是成功典範。在計劃經濟時代閃耀著奪目光芒的老基地,經受住了生死存亡的考驗,在創新實踐中探索出一條發展之路,不僅再創輝煌,還在廢棄老廠房裏打造出“798”這塊文創産業的金字招牌。

本報1957年6月30日1版《我國有線電和無線電工業又一新成就》報道,新中國剛成立時,我國有線電和無線電工業的基礎極其薄弱。1951年,國家決定在北京建立北京電子管廠和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北京將城市東北邊緣的大片空地定位為工業發展區,也就是現在的酒仙橋地區。兩個廠子就建在其中。

北京電子管廠由蘇聯援建,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由民主德國援建。在修建廠房時,外國專家堅持了高標準。例如,在修建無線電器材聯合廠時,民主德國專家查閱大量歷史資料後,力排眾議,堅持將抗震強度設計定為8級以上。為此,東德專家在南湖渠無償幫助中國建造了兩座磚窯,用以生産中國根本沒有的500標號建築用磚。就因為他們的堅持,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這裡的所有建築安然無恙。無線電器材聯合廠最具標誌性的建築是鋸齒形屋頂的廠房,稱為“包豪斯風格”,主張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産和生活需要,講求建築的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2007年12月18日《北京日報》14版,《718歲月》)

兩個廠子分別於1956年10月15日和1957年10月5日建成投産,從此改變了我國無線電工業依靠進口外國零件再由國內裝配的狀況。

此後,眾多電子廠在酒仙橋地區建成,“7”字打頭的工廠代號告訴外人這裡的大院都姓“軍”。比如738是北京有線電廠代號,718是無線電器材聯合廠,774是電子管廠。而後來大名鼎鼎的798則是718廠的三分廠。(2018年5月15日《北京日報》13版,《“開機”60年——中國電腦誕生》)

新中國的第一隻真空管、第一個積體電路、第一台電腦、第一台電話交換機等莫不誕生於酒仙橋。很難統計它為新中國電子工業創下了多少個第一。該地區上繳的利稅到1985年已達到國家投資總額的4倍。酒仙橋電子工業基地作為國家“一五”期間重點投資、集中建設的新中國第一個電子工業基地,為我國電子工業、國民經濟發展及國防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被稱為“新中國電子工業搖籃”。

衰落中12名廠長急“上書”

斗轉星移,20世紀80年代,以電子資訊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在全世界風起雲湧,改革開放中的中國也不例外。在廣東,出現了東莞電子城;在北京,興起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而位於酒仙橋的電子城,作為計劃經濟的老領地,對市場變幻缺乏應有的反應,已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老基地的眾多國有大中型企業陷入嚴重困境。(2004年8月26日《北京日報》1版,《絕地之戰——北京中關村電子城老工業基地改造紀實》

1986年,47歲的張紅飆調到國營774廠當廠長時,廠子已是風雨飄搖。當時正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也是國企經營最困難的時期。大量像774這樣的“代碼企業”正經歷著從軍工企業向民用企業轉型的陣痛。新官上任的張紅飆做夢也沒想到,大名鼎鼎的774廠居然困難到這種程度:一連11個月,全廠一萬多人發不出工資;生産用的硝酸、硫酸等原材料,從一車一車買到一罐一罐買,最後只能一瓶一瓶買;流動資金匱乏到買把笤帚也得廠長簽字。

窮得揭不開鍋的774廠不僅沒有能力上繳利稅,每年還要市財政撥付2000多萬元維持運轉。718、738等廠的情況也跟774大同小異。1991年,擁有6萬多名職工的基地骨幹企業本部銷售收入不足8億元,利稅總額趨近於零。

1992年4月23日,張紅飆等電子城的12位廠長聯名向有關部門上書,呼籲改造振興老工業基地。(2009年10月10日《北京日報》1版,《北京電子城改造15年收入凈增15倍》)

這份報告引起中央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1994年,北京市政府將酒仙橋老工業基地確定為重點支援單位,定名為“北京電子城”。老工業基地開始全面改造。

老工業基地涅槃重生

據本報1994年8月1日2版《“北京電子城”工程啟動》報道,當年,電子城工程啟動,實行區域性優惠政策,區內企業各項利稅費除上繳中央財政外,定期返還企業用於技術改造、引進外資,促進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並大力發展與電子産業相配套的多種三産經營項目。

電子城內老國企改制沒有選擇簡單的“拍賣”或“退出”之路,而是開展了一場真正的變革,合資、兼併、重組,一番摸爬滾打。774廠改制為京東方科技集團,利用自己在螢幕件領域的技術積累,走上了一條跨越式發展之路;738廠以“兆維集團”的新名字在通信行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700、706、707、718、797、798廠等6家大型國有企業,“打包”改制為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

1999年6月,北京電子城老工業基地經批准被納入中關村科技園區,命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電子城科技園。

電子城融入中關村,老國企得以享有高科技企業稅收待遇、各項專項基金、配套資金,以及來自中關村的大學、科研院所的智力資源。科技創新能量很快涌入電子城。電子城對國外新技術和企業的吸引力顯著加強,松下、西門子、諾基亞、愛立信、飛利浦、LG、日立、摩托羅拉等著名跨國公司紛紛在這裡落戶。

2001年,電子城銷售收入佔全市電子産品銷售收入的40%以上,佔據了全市電子資訊産業的半壁河山,再次成為首都電子産業的重要基地。(2001年3月19日《北京日報》1版,《電子城成了“金貴”園》)

2009年,電子城企業總收入已由15年前的32億元增加到520億元,增長了15倍還多;電子城內的企業也由建園之初的19家增長到1000多家。

絕地之戰,電子城老工業基地鳳凰涅槃,以自己的創新實踐,走出一條體制機制創新之路,“大包袱”變成了“聚寶盆”,封閉的“軍工大院”變成了國際化的“高科技産業園”,同時還輻射、帶動了周邊工業區的發展,為首都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經過一番融合,2012年,中關村朝陽園正式建立,成為以電子資訊産業為主,集先進製造、能源環保、生物醫藥等産業為一體的綜合性産業園區。電子城東區為老工業基地改造區,成為高新技術産業和生産性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新型産業區,實現了“新中國電子工業搖籃”的再次輝煌。(2019年1月25日《北京日報》4版,《中關村朝陽園 打造國際研發創新高地》)

廢棄廠房裏打造文創金招牌

就在電子城復興的過程中,一部分老廠房徹底告別了電子産業,打出了文創的新金字招牌。

1995年,中央美院雕塑係雕塑家隋建國接到了紀念抗戰群雕的雕刻任務,需要一個大的工作空間,於是在798廠裏找了一個3000平方米的閒置倉庫。任務完成後,美院老師們繼續在這裡租房子搞創作。在資産重新整合過程中,不少生産線遷往新址,工業區裏的閒置空間大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被吸引過來,在798建立了工作室。

2002年,藝術區的雛形形成,藝術家工作室增到30個,藝術及商業機構接近40個。在儘量保持工業化時期建築風格的基礎上,藝術家們對廠房進行了改造,開設畫廊、雕塑工廠,搞建築設計、音樂演出、影視播放、服裝設計、室內家居設計等。

為何藝術家們青睞老工業廠房?他們認為,在這裡可以找到一種工業化的感覺,同時又有現代化的氣息。(2003年11月16日《北京日報》8版,《大山子:藝術和大眾互動》)這裡的建築風格很有特色。美國建築界人士參觀798藝術區時驚訝地發現,在中國北京,居然存在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包豪斯建築群,絕對稱得上人類工業發展史上的珍貴文物。

798藝術區的成功帶動更多老廠房的轉型,在帶著濃重工業化時代氣息的舊建築裏,當代藝術充滿生機地蓬勃發展。

751廠與798僅一路之隔,熱電産業和煤氣産業是其兩個主産業。751廠曾供應著首都三分之一的煤氣。隨著本市政策性産業結構調整以及陜京天然氣工程的投入使用,751廠正式停止煤氣生産,高聳的兩座巨型煤氣罐以及縱橫交錯的煤氣管道也隨之失去原有用途。作為寶貴的工業遺址,煤氣罐和管道見證了中國工業的發展,拆除還是保留一直受到外界普遍關注。借鑒798的成功運營模式,751廠的老舊工業遺址也得以全部保留,重點發展文化創意産業,主打時尚服裝設計、時尚産品發佈、原創音樂創作等。其中,位於園區北側的兩座本市僅存的15萬立方米巨型煤氣罐被改造成發佈廳,承辦各類時尚産品的新品發佈。遍佈園區的煤氣管道,則被改造為空中走廊。(2011年6月8日《北京日報》5版,《巨型煤氣罐變身時尚發佈廳》)

798、751很快就成為北京著名的文化創意産業聚集區,吸引了數百家中外文化機構入駐。兩個園區逐漸飽和,藝術園區繼續擴散。798周邊的畢捷電機總廠、松下彩管廠以及北京廣播電子器材廠的老廠房也陸續“改頭換面”,結束經營了幾十年的電子工業,改為發展文化創意産業,與798、751一起組成全市第二大文創功能區——大山子藝術和設計産業功能區,規模僅次於首鋼。(2012年7月3日《北京日報》10版,《大山子規劃全市第二大文創功能區》)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酒仙橋的老舊廠房裏保留住一個城市的工業記憶,也記錄下城市産業調整的轉型軌跡,它在新時代呈現出的新活力、新風貌,更展現了這個城市血脈中永遠奔涌著的創新、創造的激情。

本版文字:侯莎莎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北晚新視覺 新華社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老工業基地裏走出“798”
來源:北京日報2020-11-26 09:38:33
不久前,全國老舊廠房保護利用與城市文化發展聯盟年會在北京舉行,探討新時代老舊廠房保護利用和城市文化發展的新途徑、新方式。在這方面,被稱為“新中國電子工業搖籃”的酒仙橋工業基地無疑是成功典範。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