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搶券套利返現……消費券成部分羊毛黨的“唐僧肉”

來源:半月談 2020-07-09 07:30:51

領取10元消費券後,與商家串通,向商家支付30元人民幣後,商家賬戶可收到40元,商家扣除4元好處費後,將剩餘的36元返還給“消費者”,實現消費券套現……

疫情後,為提振消費,恢復經濟,各地紛紛發放消費券,總額以百億元計,成為民眾實實在在的福利。與此同時,這一福利也被“羊毛黨”盯上,他們與商家串通套取補貼,財政資金成了“唐僧肉”,政府撬動消費的初衷也打了折扣。

消費券生意紅火

在一些二手銷售平臺和QQ群裏,“消費券回收”的字樣不少。昆明、珠海橫琴、佛山三水、安徽阜陽等多地消費券網上均有銷售。不同地域、不同面值,價格也不同:“消費券回收,5折,只收100元、200元、500元的百貨購物券”“回收消費券!需要的聯繫我”“400消費券,返330”……

半月談記者注意到,某地政府剛剛發放的消費券,便出現在二手交易平臺上。有賣家表示,一張100元的旅遊消費券折後70元,50元的餐飲消費券折後35元。不同商家、不同類別,售價也不同。

許多買家表示,需要添加個人微信,私下發送消費券碼截圖進行交易。有賣家向半月談記者出示了其他交易記錄,並強調消費券安全可靠,保證能用。“你是商戶嗎?”一個賣家手裏的消費券為面值50元的某市體育消費券,據他介紹,一大早自己就賣出了4張,來收的多為商戶。

按照要求,消費券只能在本地領取,本地使用。但多位技術安全專家表示,利用市面上常見的虛擬定位工具,一些“羊毛黨”可以繞開地域限制,做起全國生意。

套利返現追查難

消費券套現容易嗎?隨著執法力度加大,越來越多的商家已變得謹慎。半月談記者在北京、杭州等一二線城市嘗試以套現為由與一些商家進行“溝通”,但天虹商場宣武店、全聚德和平門店、杭州下城區多家小型餐飲店的相關負責每人平均當場拒絕套現要求。“這是不允許的,否則我們都得進去。”

不過仍有商戶對於白撿的“好處費”樂意配合。“給錢就行了,自己也沒什麼損失,兩方一配合,就是坐著收錢的事兒。”業內人士説,具體是六四分,還是五五分,需要看商家的態度。“走量”的商家可以做到四六分或者三七分。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不少商家已經學會規避平臺的風控系統,支付寶消費的錢款用微信返還,甚至有些店面備了充足的現金,所有返還的錢款,都用現金支付,增加平臺追蹤難度。如果是跨區域消費券,“黃牛”甚至可以做到全國聯動,有的只需要一張收款碼,線上即可完成套現。

有商家表示,之前老顧客用遠端掃碼套現的比較多,現在已被系統檢測到,目前只能到店掃碼。該商家還表示,相關部門已經對消費券套現行為加大了打擊力度,因此現在掃碼支付需要隱秘一些。

亟須提高違法成本

事實上,各地已意識到消費券套現問題,並及時出臺了有關彌補措施。但消費券套現亂象仍屢禁不止。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在消費券實際發放過程中有的人一張搶不到,有的人卻利用漏洞哄搶多張進行套現。這説明消費券的設計機制需要進一步優化,做到規範、精準發放。

重慶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重慶百君律師事務所律師羅勇建議,各地可利用區塊鏈技術發行消費券,充分借用其難以篡改的技術特點,實時追蹤每一張消費券的使用情況,保證券盡其用。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通過虛假交易消費券返現的本質是非法獲利。依據我國刑法有關規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獲利行為,如果金額達到一定數量,根據不同情節可能構成盜竊罪、詐騙罪和職務侵佔罪等不同罪名。

同時,專家建議對違規商家加大打擊力度。“一旦商家數據出現異常,會很快反映到有關平臺上。”盤和林認為,防範分散流動的“羊毛黨”成本太高,應從商家入手,充分發揮商家自律機制,並加大經濟懲罰力度,提高其違法成本,以此遏制亂象發生。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異地搶券套利返現……消費券成部分羊毛黨的“唐僧肉”
來源:半月談2020-07-09 07:30:51
領取10元消費券後,與商家串通,向商家支付30元人民幣後,商家賬戶可收到40元,商家扣除4元好處費後,將剩餘的36元返還給“消費者”,實現消費券套現……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