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養老市場規模將達千億 三大問題困擾産業發展

來源:北京晚報 2020-05-11 15:18:28

來自市老齡協會的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市的老齡消費市場規模將達1000億元,這意味著有巨大的服務機會、消費機會和産業發展的機會。如何加快北京市養老産業發展?來自養老産業一線的從業者有哪些困擾?把脈北京養老産業發展政協委員有什麼建議?

困擾1

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醫保不覆蓋

老人安寧療護不進養老院進醫院

豐臺頤養康復養老照料中心是一家先有醫後有養、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今年還與北京老年醫院等簽訂了醫養結合協議,形成了從基本醫療到養老再到健康管理的一體化服務,打造從社區活力老人到機構失能老人的全老齡週期健康一體化服務。

“我們工作中遇到很多這種情況,不少失能老人最需要醫療專業護理,但是他們往往喜歡住在醫院,為什麼呢?因為在醫院,床位費可以報銷,護理費可以報銷,化驗費、檢查費可以報銷……”豐臺頤養康復養老照料中心院長施穎秀説,有些老人確實到了需要安寧療護、臨終關懷服務的時候,但依舊在醫院擠佔資源,也加重了醫療負擔。

是什麼卡住了老人在養老機構享受安寧療護、臨終關懷呢?醫保政策沒有打通是個重要因素。施穎秀建議,要通過長期護理保險解決普惠制的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的到府服務和專業醫養結合服務,在加大和推動長期護理保險的同時,應將養老機構提供的臨終關懷和安寧療護服務納入醫保,搭建養老機構和醫院之間醫養結合的聯合體,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暢通路徑,既可以更好地服務老年人,也可以避免擠佔醫院的醫療資源,讓醫歸醫,養歸養,最大程度減輕老人的痛苦,減少家庭的壓力,讓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和各級各類養老機構發揮功能,最大限度優化社會資源的配置。

困擾2

養老照料中心與驛站“割裂”

一邊缺路徑一邊缺服務能力

海淀曜陽養老服務中心是一家以機構、社區、居家三位一體為運營模式的養老服務機構,也就是以機構為支撐,以社區為平臺,以居家為基礎。

“機構養老方面,我們主要收住的對象就是失能、失智以及社會重點保障的老年人,入住的老年人平均年齡達到86歲。”海淀曜陽養老服務中心主任郝圓媛説,社區養老方面,在社區組建了自己的老年大學,通過文化、教育、宣傳、康養等各種活動,包括老年助餐,吸引社區的老人來到養老服務中心,2019年1月啟動社區服務後,全年的文娛活動、宣傳活動服務量能夠達到2萬餘人次,老年餐桌全年服務量能夠達到1.5萬餘人次。

“現在北京每個街鎮都至少有一家照料中心,既承擔了機構養老的職能,也承擔著社區居家輻射服務的職能,但是許多照料中心卻和街道各個社區的養老驛站是割裂的,缺乏服務進社區的有效路徑。”郝圓媛説,驛站,顧名思義應該是一個系統,但現實是很大比例的驛站還是單打獨鬥。

“驛站本來規模就小,有很多驛站利用政府提供的空間,但因為單打獨鬥各項成本都很高,難以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服務,門可羅雀的現象,造成了政府資源的浪費。”郝圓媛建議,應以街鎮為基礎單元統籌服務資源,構建養老照料中心—驛站的系統運營模式,把機構、社區、居家所有的涉老服務融合發展起來,形成服務一盤棋的模式。

困擾3

連鎖養老機構減負政策不細化

水電氣熱等費用還按商業收

在北京市投資運營著24家各種規模照料中心和驛站的北京龍振養老服務中心董事長張玉説,作為一家主要接收失能失智老人的普惠型養老機構,他希望政府的相關政策應多向社區養老方面傾斜。

“我們交水電費,現在要把錢交到物業手裏,物業説不管你做不做養老,因為我要交的是商業的費用,所以我們肯定要收你商業的價格。”張玉説,政府一直在提出減輕養老服務稅費負擔的各種政策,在執行中還是應該再進一步細化。養老機構很多都是低利潤運作,尤其是養老驛站,很多服務項目都是不收費的,而現在很多社區養老機構用的還是物業的水電,因此解決水電氣熱等費用的壓力也能為養老機構助力。

■權威發佈

老齡消費市場將達1000億元

來自市民政局、市老齡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達到371.3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17.2%,戶籍人口中老年人比重超過四分之一。城區老年人口數量大,佔全市老年人口的三分之二,老齡化程度更高,養老需求更加多樣化、養老設施資源更緊張,城市養老問題更加突出。

2020年2月4日,國家統計局公佈《養老産業統計分類(2020)》,確定了養老産業的範圍。北京市老齡産業消費潛力巨大,北京60歲至65歲老年人約有45%依然在職並獲得工資,42.8%的老年人口擁有儲蓄,大部分老年人還會從子女處得到一部分贍養費。在城市老年人對社區護理需求調查中發現,72%的老年人有護理服務需求,並且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選擇養老院或日托中心進行養老。老年人的消費觀念已經由“節衣縮食型”向“安逸享受型”轉變,具備消費能力的老年人也願意花費更多的資金提升晚年的幸福感。據測算,2020年北京市的老齡消費市場規模將達1000億元,這意味著有巨大的服務機會、消費機會、産業發展的機會。

■馬上就訪

將老齡産業發展納入政府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如何讓老齡産業健康發展?讓老人享受更好的養老服務?記者從市政協獲悉,圍繞“加快發展本市養老産業”召開協商懇談會、開展專題協商已列入市政協常委會2020年工作要點,由市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牽頭開展相關調研工作。針對北京市目前養老産業發展情況以及各個養老機構運營中遇到的問題,調研組認為,目前北京市養老産業發展存在相關政策體系不完善、服務資源不足不均衡、監管方式與發展形勢不適應等問題。

調研組的委員們建議,完善老齡産業政策體系,將老齡産業發展納入政府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老齡産業的近期、中期、長期發展規劃,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合理確定優先發展産業目錄。探索建立老齡産業發展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服務指導宏觀調控和引導社會預期。“比如深化長期護理保障制度體系建設,探索將符合規定的康復、長期護理、安寧療護項目和相關藥品納入醫保目錄,探索按床日付費模式,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和保障水準,進一步深化落實相關優惠政策。”有委員説。

還有委員建議,明確養老服務的定位,重新界定養老服務的屬性定位,即將失能失智老年人以及重度殘疾人等需要長期照護群體確定為公共服務對象,將面向他們提供的長期照護服務定為公共服務,明確為養老服務的根本任務。明確長期照護服務中的基本服務具備公益性,尤其在就近供應中予以強化,明確基於上述基礎上更為多樣性、個性化、更高品質的服務供給屬於市場特徵。還應明確基本養老服務保障對象,明確北京市基本養老服務目標,建議在2035年前基本實現全市市民對進入失能期有效獲取基本長期照料服務有保障、可預期。本報記者 孫穎

北京養老産業賬本

養老服務機構

全市已備案且運營中養老服務機構682家,其中養老機構530家,有臨時托養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152家,收住老年人4.8萬人,全市養老機構入住率平均在40%至50%之間。目前扶持建設310個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累計建成運營的220家。社區層面採取政府無償提供設施,服務商低償運作的方式建設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打造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總服務台,目前已經建成運營1008個驛站。

“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

北京市在全國率先提出網際網路居家護理服務目錄,在東城、朝陽、石景山開展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試點,2019年各網約平臺通過線下醫療機構共提供網際網路居家護理服務2萬人次。

健康老齡化

北京市構建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推進健康老齡化。截至目前全市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179家,所有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實行100%建立對接關係。推動三批共19家公立醫療機構向康復機構轉型,在全國率先開展老年友善醫院創建工作,全市共71家醫院通過驗收。

長期護理保險

石景山區長護險在轄區3個街道試點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參保人員超過21萬人,已為符合護理條件的253名重度失能人員提供服務。海澱區將個人投保的政府補貼比例由20%提高到30%,失能護理互助保險個人參保511人,保費規模147萬元,政府全額補助對象5884人,保費規模1439萬元。

老年人消費環境

以“北京銀發消費月”為抓手,聯合200多家企業參與,覆蓋7個區的25個街道和社區,參與活動企業接待老年消費者2萬人次,進社區、進驛站等活動老人諮詢轉化率達到15%以上。

老年宜居環境建設

截至目前,全市243個老舊小區進行綜合整治,老樓加裝電梯1462部。大力推進無障礙交通設施與服務體系建設,截至2019年,北京市市屬公交企業城市公共汽電車17541輛中,城市無障礙公交車12732輛,佔城市公交車總數的72.58%。

(數據來自市民政局、市老齡協會)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北京養老市場規模將達千億 三大問題困擾産業發展
來源:北京晚報2020-05-11 15:18:28
來自市老齡協會的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市的老齡消費市場規模將達1000億元,這意味著有巨大的服務機會、消費機會和産業發展的機會。如何加快北京市養老産業發展?來自養老産業一線的從業者有哪些困擾?把脈北京養老産業發展政協委員有什麼建議?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