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將建國際科創中心

來源:北京日報 2019-06-04 08:25:37

本報記者 李如意

昨天(6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省(區、市)系列新聞發佈會,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馬興瑞,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傅華,廣東省副省長張虎介紹了廣東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情況。

馬興瑞介紹説,廣東省將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對標國內外最高最好最優,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目前,三地正加強規則對接,創新各領域開放合作體制機制,在科研經費跨境使用、取消辦理就業許可證、實施港澳居民居住證政策等方面已取得突破。

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

馬興瑞介紹,廣東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時代廣東改革開放的“綱”,舉全省之力推進建設。廣東攜手港澳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和國際一流灣區,共同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牽引帶動廣東形成高水準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其中重中之重是推動規則銜接,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探索具體問題的“一事三地”“一規三地”“一策三地”,對接高標準國際投資貿易規則體系,促進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便捷流動。

近年來,三地持續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珠港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開通運營,“一地兩檢”通關政策落地。去年廣深港高鐵開通,實行“一地兩檢”後,香港到廣州只要47分鐘,過去從廣州去香港,開車經常要走四個多小時。一些重大的基礎設施,如香港和深圳的蓮塘/香園圍口岸,澳門到珠海的粵澳新通道,都能在年底建成。

打造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是重大的國家戰略,大灣區的建設是廣東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重大歷史機遇。粵港澳三地正團結協作,努力把大灣區建設成一個世界級的城市群和一流的灣區,對標美國的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的東京灣區,大大提升我們的競爭力和實現高品質發展。

目前,廣東省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原始創新實力相對較強。馬興瑞介紹,改革開放40年和新中國成立70週年奠定了雄厚基礎,港澳有世界一流大學,與廣東實體經濟的創新能力相結合,將有助於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特別是國家各部委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建設重大的科技基礎設施、大科學裝置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實驗室等。另外廣東省對科技人員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針對港澳特殊人才到廣東,正在研究推動按港人港稅、澳人澳稅的政策解決。

馬興瑞舉例説,大疆無人機就是在廣東成長壯大起來的,其創始人汪滔和他的導師在香港有了想法,團隊到廣東進行成果轉化。“廣東的製造業水準較高,産業鏈比較齊全、完善,為廣大港澳青年的創新成果轉化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傳承嶺南文化,構建人文灣區

共建人文灣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粵港澳文化同根,人文灣區建設具有天然的優勢。改革開放40年來,三地的文化交流互動日趨緊密、活躍。

廣東省出臺了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文化圈的三年行動計劃。傅華介紹,廣東省會同有關方面提出了未來三年的初步安排。第一,嶺南文化是我們三地共同的底色、共同的財富,要以嶺南文化為紐帶、為橋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第二,充分利用三地優質豐富的文化資源,面向新時代,打造灣區的文化精品,要有灣區的代表作。第三,三地要共同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灣區故事,做好文化的傳播。

在深化三地文化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廣東省將聯合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共同開展群眾性文藝演出活動,特別是要弘揚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為代表的嶺南文化;聯手開展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激活三地的文化底蘊,豐富共同的文化記憶,促進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聯手打造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在文化創意産業方面,廣東有300多個文化創意産業園區,現在還有一些空間,三地文化創意企業完全可以在這裡大展身手。傅華表示,我們還要建立大灣區文化藝術聯盟,推動三地聯手創作生産展示大灣區建設的電影、電視劇以及文學、音樂、美術作品等等,要創作更多特色鮮明的灣區文化符號。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粵港澳大灣區將建國際科創中心
來源:北京日報2019-06-04 08:25:37
馬興瑞介紹説,廣東省將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對標國內外最高最好最優,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