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盤點 | 粵港澳本土房企能否再乘東風?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19-02-22 18:46:18

粵港澳國際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即將駛入快車道。

2019年2月18日,大眾期待已久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對外公佈,《規劃綱要》的目標定位是,要把該區域建設成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和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大灣區盤點 | 粵港澳本土房企能否再乘東風?-中國網地産

來源:騰訊證券

粵港澳世界級灣區的打造,必將迎來新一輪企業格局競爭。在房地産行業,粵港澳本土房企具備先天優勢,億翰智庫數據顯示,2018年130家百億房企中,粵港澳房企達到37家,且TOP10中有碧桂園恒大萬科保利發展、中海、華潤6家來自粵港澳。

大灣區盤點 | 粵港澳本土房企能否再乘東風?-中國網地産

來源:中國網地産

發家粵港澳的本土房企大本營優勢不可撼動,土地儲備也相對於其他房企優勢明顯。《規劃》出臺後,這些東道主能否再乘東風掀起新一輪發展高潮?

粵港澳本土房企佔據TOP10房企半壁江山

優秀的人吸引優秀的人。

從房企公告和億翰智庫數據來看,TOP5房企中,有4家發家于粵港澳,碧桂園萬科恒大三家都已踏入5000億俱樂部。TOP10房企中有6家來自粵港澳,佔據龍頭房企絕對的半壁江山。

大灣區盤點 | 粵港澳本土房企能否再乘東風?-中國網地産

來源:房企公告、億翰智庫

對於6家粵港澳TOP10房企目前在大灣區的佈局情況,截至目前,除去萬科集團沒有佈局廣東江門和肇慶兩個城市外,碧桂園、中國恒大保利發展、中海地産、華潤置地都已進駐全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九市。

大灣區盤點 | 粵港澳本土房企能否再乘東風?-中國網地産

來源:房企公告、CRIC

關於大灣區佈局,2018年上半年萬科大灣區土地儲備達到955萬平方米,佔集團總土地儲備的6.68%。彈房君獲悉,萬科並未在江門、肇慶兩個城市佈局,在惠州也並未設立城市公司,在惠州只有一個項目。關於萬科是否會在《規劃》出臺後加速推進大灣區佈局,萬科相關人士表示,集團目前暫時還沒有這方面的規劃。

值得一提的是,華潤置地股東華潤集團還計劃投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總部,用於統籌並指導未來在大灣區的所有投資項目,其中就包括有城市開發等核心業務。華潤置地也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完成大灣區的完整佈局,2015年11月以一二級聯動的方式進入中山,2016年進入珠海、佛山兩城,2017年進入東莞, 2018年進入江門、肇慶兩城。公告顯示,2018年全年,華潤置地全年拿下的98幅地塊中,有19塊來自粵港澳大灣區,佔比19.39%。

起家佛山的碧桂園集團,一直深耕廣東大本營,年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碧桂園廣東總土儲達到9105萬平方米,佔集團總土儲的25%,同時,合約銷售前10的城市中,惠州以上半年合約銷售達207億元居首位,佔碧桂園總銷售額5%。

大灣區盤點 | 粵港澳本土房企能否再乘東風?-中國網地産

來源:房企半年報

中國恒大,截至2018年上半年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土儲已經達到1612.78萬平方米,佔總土儲的5.38%。在大灣區的9個城市中,深圳是恒大佈局最多的,已有5個項目入市,還有35個舊改項目。此外,《規劃》提出,將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高科技也是恒大多元化的一個重要方向,恒大中科院的合作將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加強中科院所屬科研院所尤其是在粵機構與恒大集團的全方位合作。中科院在粵擁有一批具有優勢的科技創新資源,恒大集團在粵港澳地區具有區域和市場優勢。

緊握灣區紅利,2018年7月保利粵東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也正式更名為保利灣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公司總部設在東莞。據悉,保利地産粵東公司于2016年3月在東莞市正式掛牌成立,佈局了珠海、中山、東莞、惠州、汕尾共五個城市,當年業績即突破150億。  2017年,保利地産粵東公司業績高達260億元,  到2018年,保利灣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已經完成泛灣區10城佈局,實現從住宅到全線産品覆蓋。根據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保利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土地儲備達1656.88萬平方米,佔集團總土儲的20.08%。

“利潤之王”中海地産在2016年、2017年陸續佈局東莞、惠州、肇慶、廈門後,實現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完整佈局,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海地産在大灣區的土地儲備達到1048.14萬平方米,佔集團總儲備的12.66%。值得注意的是,此外,對於2018年下半年提出的“謹慎投資華南粵港澳大灣區”策略是否會因《規劃》出臺有所改變,中海地産截至發稿前並未給予明確回復。

土儲千萬平米的粵港澳大灣區本土深耕者

往往距離大餐最近的人能越早聞到香味。

億翰智庫公佈的2018年房企銷售排行榜TOP中,總部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房企達到20家,佔比40%。可見不僅TOP10房企在大灣區擁有主動權,千億、準千億房企中也有很多本土房企重倉粵港澳。

大灣區盤點 | 粵港澳本土房企能否再乘東風?-中國網地産

來源:億翰智庫、中國網地産

從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灣區經濟概念後,粵港澳本地房企最早嗅到資本味道,憑藉地緣優勢,以大本營為核心,積極進行城市佈局。企業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除去TOP10房企外,以龍光地産為首的攜手雅居樂合生創展佳兆業、時代地産五家粵港澳本土房企大灣區土地儲備進入千萬俱樂部。

大灣區盤點 | 粵港澳本土房企能否再乘東風?-中國網地産

來源:企業公告、CRIC

龍光地産大灣區土地儲備最多,共計1869.29萬平方米,佔集團總土儲的52.79%。龍光地産佈局戰略以深圳為主,輻射珠三角。根據深圳房地産資訊網統計,2018年龍光地産全年成交套數、成交面積均位居深圳全市第一位,這也是繼摘得2017年後,龍光地産再一次領跑深圳市場。與此同時,龍光在佛山、珠海、惠州市場亦斬獲頗豐,市場佔有率排名靠前。截至目前,龍光地産在大灣區佈局中,有澳門和江門兩個城市沒有佈局。

和龍光地産一樣以深圳為起點的以佳兆業,截至2018年上半年,佳兆業合計擁有土地儲備2220萬平方米,其中57%位於大灣區內。整體土地儲備的貨值近3800億元,其中大灣區的土儲貨值近2500億元。2018年1月,佳兆業成立大灣區集團,歸屬集團總部管理,標誌著公司大灣區戰略開始全面落地。

雅居樂土地儲備中粵港澳大灣區的土儲佔比較高,已達到了30.5%,其中中山、惠州兩個城市土儲佔比分別為14.9%及9.5%。2018年上半年雅居樂又于江門、佛山新增拿地47.78萬平方米,在大灣區擁有預計總建築面積約1081萬平方米土地儲備,為進一步深耕大灣區做好了準備。雅居樂在中期業績會上表示,集團至今已在大灣區精心打造超過70個項目,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合生創展2018年全年認購業績為174.3億元,房企業績排名也在100名開外,但2018年上半年數據顯示,合生創展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土地儲備達到1461萬平方米,佔集團總土儲近半。

起家廣州的星河灣,也是一個講求“規模第二”的“另類”粵派房企,2000年星河灣打造了第一個星河灣房地産項目——廣州星河灣。近二十年,星河灣先後在廣州,北京,上海,澳門等十余個城市打造12個住宅項目,每一個項目都是星河灣品質化發展的典型代表。

大灣區盤點 | 粵港澳本土房企能否再乘東風?-中國網地産

星河灣的品質之路,是董事長黃文仔在星河灣創立之初便確定的,一直堅持到現在。而對於星河灣以後發展,黃文仔表示,星河灣將進入“以質的提升確保量的增長“的階段,並且擴張的重要方式是星河灣此前較少涉足的城市更新項目,星河灣已經在廣州、深圳等地簽訂了多個城市更新項目,土地儲備因此大幅增加。

2018年闖過900億銷售大關的地産黑馬中國奧園近幾年也在大幅擴展版圖,中國奧園以廣州為主戰場,2014年首入佛山、2015年進駐深圳,2016年佈局惠州,實現9個內地城市的全覆蓋。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奧園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土儲量為738.01萬平米,佔集團總土儲的24.59%。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接近10萬億元。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必將成為地産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本地房企會不會乘政策東風再進發展快車道,靜觀。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大灣區盤點 | 粵港澳本土房企能否再乘東風?
來源:中國網地産2019-02-22 18:46:18
粵港澳國際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即將駛入快車道。2019年2月18日,大眾期待已久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對外公佈。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