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今日釋放降準資金7500億 市場利率有望進一步走低

來源:央廣網 2019-01-15 18:55:43

原標題:央行今日釋放降準資金7500億 市場利率有望進一步走低

1月4日央行宣佈全面降準之後,今日(1月15日),第一波降準資金將釋放。伴隨著存款準備金率下調0.5個百分點,市場預計,央行15日降准將釋放資金約7500億元,由於到期的3900億MLF不再續做,凈釋放資金約3600億元。

分析人士指出,15日和25日兩波降準資金的釋放,將推動資金面處於合理充裕狀態,市場利率有望進一步走低,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融資瓶頸有望加速紓解。而對理財市場而言,隨著市場流動性寬鬆,2019年,理財産品收益走低或成常態。

降準分兩次實施 節前流動性無憂

不同於以往“定向降準”和春節前通過創新貨幣政策工具“臨時降準”,此次央行降準的力度和節奏均較為罕見。1月4日,央行宣佈正式降準1個百分點,其中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別下調0.5個百分點。同時,2019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不再續做。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認為,2019年1月資金面主要面臨逆回購和MLF到期、春節前取現需求、繳稅繳準,以及地方債提前發行的考驗。在他看來,1月15日的降準,主要可以用於MLF的到期置換和應對1月中旬繳稅帶來的資金波動;1月25日繼續降準,則有助於緩解春節前夕取現需求的流動性壓力。

除緩解流動性壓力外,此次降準政策的一大出發點是支援實體經濟發展。央行負責人指出,此次降準相關操作一方面可以凈釋放約8000億元長期增量資金,從而增加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實體經濟貸款資金來源;另一方面,置換中期借貸便利每年還可直接降低相關銀行付息成本約200億元,通過銀行傳導有利於實體經濟降成本。

受到降準實施預期影響,儘管上周央行暫停了逆回購操作,公開市場到期回籠4100億,但市場流動性仍然處於較為寬裕的狀態。“總體上看,今年春節前後市場資金面將繼續處於較為穩定的充裕狀態。”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

那麼,流動性的增加會否造成銀行間市場“水漫金山”呢?王青指出,降準造成銀行間市場出現資金氾濫局面的可能性很低。“如果當前市場資金利率繼續下行,央行將借助各類繳款因素,以及通過持續開展公開市場凈回籠等方式,調控市場資金利率接近指導利率,引導市場流動性恢複合理水準。”

春節遇上降準 今年理財收益或難“翹”

每逢春節前,市場流動性偏緊態勢下,短期利率的抬升往往使理財産品走俏。2019年春節前夕,大幅度降準的到來,將如何影響理財市場?春節前後理財收益還能“翹尾”嗎?

“兩波降準共釋放近8000億的流動性,意味著市場流動性進一步寬鬆,市場利率有望進一步走低。”融360大數據研究院金融分析師楊慧敏向記者表示。

融360數據顯示,今年12月底,銀行理財收益出現了一波小幅“翹尾”效應,然而,元旦過後很快回落。1月4日—1月10日,監測的理財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4%,波動較小。

與此同時,監測的78隻網際網路“寶寶”類理財産品的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為3.02%,較此前一週大幅下降0.23個百分點。融360分析稱,連續三周收益位於3%以上之後,預計本週網際網路寶寶收益率很有可能再次“破3”。

楊慧敏預計,隨著春節前市場流動性保持寬鬆狀態,銀行理財和貨幣基金收益率都會有所下降,但由於貨幣基金對市場利率表現更為敏感,預計貨幣基金下降幅度會大於銀行理財。而節後,由於年關因素完全消失,降準因素仍在持續,流動性依然寬鬆,預計銀行理財和貨幣基金收益率下行的可能性仍然較大。

多位專家向記者表示,為支援更好地支援實體經濟發展,2019年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和規模都將更大,不排除再次降準的可能,市場利率有可能繼續下行。

在此背景下,楊慧敏建議投資者可適當配置中長期銀行理財産品,以應對收益率繼續下行的風險。對於對流動性要求較高的投資者,則可以配置一些銀行的T+0産品,相比貨幣基金收益率更高。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央行今日釋放降準資金7500億 市場利率有望進一步走低
來源:央廣網2019-01-15 18:55:43
央行15日降准將釋放資金約7500億元,由於到期的3900億MLF不再續做,凈釋放資金約3600億元。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