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部門罕見齊發聲!兩市低於平倉線股票質押市值佔比1% 風險總體可控

來源:第一財經 2018-06-26 14:02:04

6月26日,上交所、深交所、中國證券業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四部門集體在官網發聲,上市公司股票質押風險總體可控。


上交所表示,近期市場波動較大,市場對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以下簡稱股票質押交易)違約處置可能帶來的影響産生了一定擔憂,但根據上交所股票質押業務現狀來看,場內質押規模穩中有降,總體風險基本可控。截至目前,滬市股票質押平均履約保障比例為181%,股票質押總市值佔滬市總市值的3%,其中,低於平倉線的股票質押市值在滬市總市值中的佔比不到0.2%。


深交所同樣表示,深市股票質押平倉風險總體可控。深市股票質押平均(按質押市值加權平均)履約保障比例為223%,低於平倉線的股票質押市值佔深市總市值的比例不到2%。兩市股票質押市值加權平均履約保障比例維持在200%。


證券業協會表示,目前兩市股票質押市值加權平均履約保障比例維持在200%,低於平倉線的股票質押市值在兩市總市值中的佔比1%。股票質押融資風險總體可控。


證券業協會就具體個案情況也向會員進行了廣泛調查,經了解,質押融資方通常為上市公司5%以上的大股東,相當部分是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為保持對公司的影響力和控制權,一旦出現違約風險,相關股東傾向於與證券公司協商通過補充標的證券及其他質押物、合同延期、展期等多種方式避免進入處置程式。個別最終進入違約處置的,需遵守上市公司股份減持規定中關於減持時間、比例和資訊披露等方面的要求,因此證券公司往往會協助尋找受讓方,通過協議轉讓、司法拍賣等方式變更股權持有人,真正從二級市場減持的金額非常有限。


銀行業協會也表示,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科學合理地做好股票質押融資業務風險管理,在質押品觸及止損線時,質權人應當綜合評估出質人實際風險情況,採取恰當方式妥善處理。


四大部門發聲主要內容整理:


1、滬市股票質押平均履約保障比例為181%,股票質押總市值佔滬市總市值的3%,其中,低於平倉線的股票質押市值在滬市總市值中的佔比不到0.2%。

2、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為保持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更傾向於採取追加擔保等方式化解風險,避免進入違約處置程式。

3、對於最終確需處置的交易,證券公司也不會簡單通過二級市場“一平了之”,更傾向於尋找有意整體承接股權的主體,通過協議轉讓達成交易。

4、深市股票質押平均(按質押市值加權平均)履約保障比例為223%。低於平倉線的股票質押市值佔深市總市值的比例不到2%,考慮到司法凍結、股份限售、減持限制等因素,在二級市場可直接平倉處置的比例則更低。

5、經統計,2017年全年深市二級市場累計違約處置金額約7億元,日均違約處置餘額約為已觸發違約風險融資餘額的萬分之一。

6、少部分上市公司股東對自身資金實力評估不充分,風險防範意識不足,股票質押比例較高,風險相對突出。隨著市場波動加劇,上述部分股東補倉能力有限。對於此類合約,實踐中資金融出方主要通過與融入方協商,通過合同延期、補充擔保等多種方式進行處理,在一定時間內逐步化解風險。最終確實需要進行違約處置的,受股份減持規定等因素影響,直接從二級市場減持的金額較為有限。

7、目前兩市股票質押市值加權平均履約保障比例維持在200%,低於平倉線的股票質押市值在兩市總市值中的佔比1%。股票質押融資風險總體可控。

8、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為保持對公司的影響力和控制權,一旦出現違約風險,相關股東傾向於與證券公司協商通過補充標的證券及其他質押物、合同延期、展期等多種方式避免進入處置程式。個別最終進入違約處置的,證券公司往往會協助尋找受讓方,通過協議轉讓、司法拍賣等方式變更股權持有人,真正從二級市場減持的金額非常有限。

9、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質押品觸及止損線時,質權人應當綜合評估出質人實際風險情況,採取恰當方式妥善處理。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四大部門罕見齊發聲!兩市低於平倉線股票質押市值佔比1% 風險總體可控
來源:第一財經2018-06-26 14:02:04
6月26日,上交所、深交所、中國證券業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四部門集體在官網發聲,上市公司股票質押風險總體可控。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