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不能止步

來源:經濟日報 2018-05-28 07:44:05

國務院日前印發《進一步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進一步深化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進一步深化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提出,要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在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升政府治理水準、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和競爭新優勢等方面進一步挖掘改革潛力、破解改革難題。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自貿試驗區的改革創新不能止步,需要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加大壓力測試,進一步強化使命擔當。

問:這次國務院新出臺深化三地自貿試驗區改革方案的出發點是什麼?有什麼樣的背景?

答:國務院新出臺深化三地自貿試驗區改革方案的大背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建設自貿試驗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出臺深化三地自貿試驗區改革方案,在多個領域深入開展改革探索,符合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符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同時,國務院是在條件已經成熟的情況下,出臺的廣東、天津、福建3地自貿試驗區深化方案。

一方面,自2015年4月21日掛牌以來,3個自貿試驗區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各自總體方案中的改革試點任務已經基本完成,具備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條件和基礎。

另一方面,是自貿試驗區全方位開展差異探索的迫切需要。上海自貿試驗區是改革創新的高峰,對照國際最高標準,當好標桿,紮實推進全面深化方案。其他10個自貿試驗區是改革創新的群峰,根據自身功能定位和區位優勢,開展差別化探索,更好服務全國改革開放大局。在這種情況下,3個自貿試驗區的改革創新不能止步,需要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加大壓力測試,進一步強化使命擔當,更好完成中央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加光榮和艱巨的歷史使命。

問:這次出臺的深化改革方案側重點有哪些?

答:廣東、天津、福建3個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方案的側重點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更加側重對標國際規則。廣東、天津、福建3個自貿試驗區深化方案,都將對標國際先進規則放在首要位置,不僅在貿易、投資、金融領域提出了符合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的改革試點任務,更是專門提出了著力構建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一流營商環境,以及在智慧財産權、人才、土地等方面提出強化創新要素支撐的政策措施,符合當前國際各自由貿易區域競爭需要。

二是更加側重差異化探索。3個自貿試驗區的深化方案與之前的總體方案相比,不再一味求大求全,而是更加突出各自的獨特優勢,方案的差異性也更為明顯,不僅在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和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且其他改革試點任務也都圍繞各自特色,積極開展對比試驗和互補試驗。

問:這些試點改革未來可能給全國的深化改革帶來哪些影響?

答:一是有利於全國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例如,深化方案中的實施更高水準的貿易便利化政策,精簡口岸管理環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能夠為推進貿易便利化水準進一步提升探索出可行路徑,並形成與國際接軌的貿易監管體系樣本。

二是有利於全國形成高標準的國際化營商環境。例如,深化方案中的從企業開辦、施工許可、産權登記、信貸獲取、投資者保護、納稅、破産清算等方面梳理和對標,搜尋薄弱環節,加大改革力度,也是在為全國營商環境的改善找準著力點。

三是有利於全國培育高品質發展新動能。例如,深化方案中支援創新創業政策措施、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的政策措施、多元化智力支援的人才措施等,都將有力地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為全國範圍內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指明瞭道路和方向。

四是有利於全國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例如,深化方案中的“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網際網路+政務服務”、行政審批和行政服務標準化等,為未來全國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提供了良好開局。

(本報記者 馮其予)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不能止步
來源:經濟日報2018-05-28 07:44:05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自貿試驗區的改革創新不能止步,需要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加大壓力測試,進一步強化使命擔當。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