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提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鎮級統籌"

來源:人民日報 2017-09-25 09:22:10

(原標題:北京大興提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鎮級統籌")


村民收入穩 産業步正道


大興在北京,曾是典型的城鄉接合部,京郊工業大院曾在這裡風光一時。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這種發展模式讓農村付出了資源、環境代價,卻沒有給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增收帶來更多益處。


2015年2月,大興被確定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試點地區。以怎樣的思路開始這項改革試點,兩年多時間裏推出了哪些改革舉措,這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日前,記者來到大興一探究竟。


“遍地開花”的老路走不通了


從北京南五環附近的西紅門鎮政府東行一公里左右,坐落著一個聽得見流水、看得見花草的濕地公園。然而,這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公園,它是去年11月正式投入運作的西紅門再生水廠。


進入廠區,滿目蔥蘢,既沒有讓人心煩的機器響聲,也沒有讓人窒息的異味兒。在再生水廠南面不遠處,就是星光影視園,嶄新的樓宇,乾淨的環境,吸引了不少高端企業在此紮根。


幾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模樣。“再生水廠的原址是一片工業大院,環境臟亂、污水橫流、垃圾遍地。”西紅門鎮四村土生土長的陳亞檬回憶,工業大院裏全都是“多合一”,既有木材加工、廢品回收、小加工這些低端産業扎堆,也有不少人“擠”居在院裏。人口密度大、環境臟亂差,給周邊村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影響。“一條兩公里的路,堵半小時算正常,有時候路上臟得都沒地兒下腳,只能繞著走。”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京郊興起不少工業大院,這種由村集體提供場地和基礎設施,吸引農民投資、經營,集中發展二、三産業的方式,成為京郊不少村鎮的選擇。


西紅門鎮地處大興區最北端,70%的面積位於五環之內,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淘金者”涌入。全鎮27個村,每個村都建起了工業大院,內有企業5000余家,主要為小服裝、小加工、小物流和廢品回收行業。


西紅門鎮黨委書記鄭亞君介紹:“全鎮一共31平方公里,完成城市化進程的有將近1/3,農村的住宅用地將近1/3,剩下的10平方公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擠滿了工業大院。”


依靠勞動密集、粗放型的服裝、製造、物流業,西紅門成為經濟重鎮。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這種“遍地開花”的發展模式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我們自己總結就是‘三多三差’——流動人口多、低端産業多、安全隱患多,環境差、基礎設施差、社會治安差。”鄭亞君説。


工業大院內的5000多家企業中,絕大多數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卻佔用和浪費了土地、水、電等資源。10平方公里的工業大院,每畝地租金只有1萬元,27個村集體總收入每年才1.6億元。農村付出了資源、環境代價,農民持續增收和集體經濟發展卻後續乏力,村民強烈希望改變這種狀況。


隨著大興區納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試點地區,工業大院的治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4200余宗用地實現鎮級統籌


西紅門作為大興區先行先試鎮,改革從何下手?鄭亞君説,表面上是工業大院的亂象問題,實際上反映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存在的普遍問題——分佈不均、碎片化嚴重,各村只顧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村與村之間資源難以整合。像西紅門27個工業大院就分散在27個村,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統籌,每個工業大院不能單獨配污水處理廠、變電站,各種低端産業聚集,迫切需要集約利用,實現空間優化。


為使土地得到更為合理有效的利用,西紅門鎮從源頭抓起,首先對鎮域範圍進行整體規劃,形成了“拆十建二綠八”的思路,即10平方公里工業大院的80%騰退用於還原城市綠地,對另外20%土地進行集約利用,建設鎮級統籌的産業園區。


在保證集體土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西紅門成立了由27個村集體為股東組成的盛世宏祥資産聯營公司,統籌2平方公里産生的收益分配。“與原有集體經濟組織相比,聯營公司是一個真正的市場化運作主體,負責拆除騰退、土地開發、收益分配等業務。村民享受聯營公司統籌分配的2平方公里土地收益。”鄭亞君介紹。


大興區在西紅門鎮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國率先提出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鎮級統籌”模式——以鎮為基本實施單元,鎖定土地總量,優化總體佈局;降低土地存量,提高用地品質;明晰土地産權,完善股權設置。採取“以人入股、以地入股和人地混合”等模式,合理考慮各村集體土地面積、區位、規劃用途以及人口等權重設計股權結構。通過進行鄉鎮土地資源公平配置的統籌,確保了鎮域內各村土地發展權共用和收益平衡。


大興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模式的特點在於不是簡單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就地供地入市,而是打破原有的“村自為戰”的格局,將原有各村分散持有的工業大院使用權集中起來,成立跨村統權性的新供地主體,進行集中入市。


通過鎮級統籌,大興區有效解決了單個農戶、單個村莊發展無法獨自解決的土地利用與産業發展等問題。目前,大興區4200余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全部實現了鎮級統籌。


確保農民每年都有穩定收入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能否合理分配,是衡量改革試點成敗的關鍵。”大興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區裏制定了增值收益調節金徵收使用管理辦法,確定徵收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比例範圍為土地交易總額的8%至15%,統籌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出,週轉墊付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開發、土地整理資金等。


為保證農民能有更多獲得感,通過入股村民地租保底,每5年增長5%,確保農民既得收益不因改革試點而減少。土地入市後,收益去除拆騰整治、財務管理等成本外,優先用於項目滾動發展。地塊上市後,合理設計留地、留物業、留資産和入股經營等方式,確保農民每年都有穩定收入。


2016年1月,北京讚比西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以8.05億元競得大興區一塊土地40年的使用權,成為北京第一宗通過招拍挂形式出讓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據悉,這8億多元的收入分配大體為“1133”,即1億元為調節金、1億元支出農民既得收入、3億元償還貸款、3億元用於開發,聯營公司的每戶農民因這一地塊增收5000元以上。


西紅門鎮壽保莊村黨支部書記高志華介紹,村所屬的地塊通過改革,每畝土地的直接收益由原來的每年8000元上升到1.3萬元。“過去,我們家1.5畝土地建成廠房出租,大概一年收入6萬元。”陳亞檬説,“如今,全家每年的分紅所得能達到12萬元。”


事實上,收入並不是這些城鄉接合部農民關心的唯一話題。“過去,我夜裏都睡不著覺,手機一響心裏都哆嗦,就怕院裏哪家企業著了火,村民們也都清楚,這種發展模式長遠不了。”黃村鎮後辛莊村支部書記鮑英傑説。


如今,揮別工業大院,在拆除騰退的土地上,一批新興産業開始入駐。“環境好了,收入高了,最關鍵的是産業走上了正道,心裏終於踏實了。”鮑英傑説。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大興提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鎮級統籌"
來源:人民日報2017-09-25 09:22:10
2015年2月,大興被確定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試點地區。以怎樣的思路開始這項改革試點,兩年多時間裏推出了哪些改革舉措,這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日前,記者來到大興一探究竟。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