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已成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關鍵詞】1月15日晚,“新能源汽車第一股”北汽藍谷發佈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負57億元至負52億元。需要注意的是,這已是北汽藍谷連續第四年虧損,四年累計虧損超200億元。1月16日,北汽藍谷報跌2.89%,收報5.38元。
縱觀2023年,價格戰已成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關鍵詞,大多數車企紛紛降價,以保證自身的競爭力。
業內人士表示,2024年是新能源車的關鍵期,行業洗牌會加速,對很多企業是成長的機會,但對部分車企而言,日子會更難過。
持續虧損
1月15日晚,北汽藍谷發佈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負57億元至負52億元。上年同期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約54.65億元;每股收益為虧損1.2747元。
對於業績預虧的主要原因,北汽藍谷表示,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公司為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積極開拓市場,銳化品牌形象,提升運營效率,在技術研發、品牌渠道建設等核心能力上持續投入,對公司短期業績産生一定影響。此外,公司産品銷量仍處於快速提升期,規模效應暫未顯現,導致産品成本階段性偏高。隨著後期新産品的陸續上市,産品結構逐漸豐富,渠道建設進一步完善,公司産品銷量及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持續改善。
北汽藍谷是由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該公司創立於2009年,是中國首家獨立運營、首個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産資質的企業。2018年9月27日,北汽藍谷通過重大資産重組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第一股”。目前,北汽藍谷旗下共有極狐(ARCFOX)和北京(BEIJING)兩個品牌。數據顯示,2023年北汽新能源汽車銷量為9.2萬輛,同比增長84%。其中,極狐(ARCFOX)銷售30016輛,同比增長138%;北京(BEIJING)銷售62156輛,同比增長66%。
募資“輸血”
數據顯示,2020-2022年,北汽藍谷分別虧損64.82億元、52.44億元、54.65億元。若算上2023年預虧金額,該公司四年累計虧損超200億元。
在長期鉅額虧損下,為了保持正常運營,北汽藍谷顯然需要大規模“輸血”。2023年上半年,北汽藍谷完成了一次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以4.7元/股的發行價格發行12.86億股,實際募得資金凈額為60.3億元。此外,2021年北汽藍谷還實施了一次定向增發。在該次發行股票中,其以6.93元/股的價格向16名特定對象發行了7.94億股,募得的資金凈額為54.50億元。以上兩次定向增發股票,北汽藍谷合計融得114.8億元資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鉅額虧損帶來的資金壓力。
股價方面,2023年四季度前後,“華為汽車”概念股股價集體走高,北汽藍谷在2023年9月27日-11月8日期間,股價從4.89元/股一路上漲,最高觸及8元/股,最大漲幅超60%。隨後,其股價震蕩調整,截至今年1月16日,報收5.38元/股,總市值為299.9億元。
分析
價格戰或愈演愈烈
雖然北汽藍谷銷量在持續增長,但從銷量絕對值來説,不到10萬輛的銷量並不能算高。數據顯示,2023年比亞迪以超過300萬輛的總銷量登頂榜首,廣汽埃安累計交付48萬輛,理想汽車37.6萬輛。從以上銷量來看,大部分新能源車企看似都為各自的2023年畫上了完美的句號,但在業內看來,大多數新能源汽車企業都有各自的憂慮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拿去年的總銷量與以上車企立下的銷量目標做對比,不難發現,大多數車企的實際銷量與目標銷量有著較大差距。比如,廣汽埃安的銷量目標達成率為96%;蔚來、小鵬和零跑的銷售目標達
成率在60%-70%左右;哪吒的達成率還不到50%。
此外,價格戰已成為去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關鍵詞。自特斯拉在去年年初打響價格戰後,行業內大多數車企都相繼跟隨,以便保證自身的競爭力。“其實從銷量排名就能很明顯地看出,雖然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保持增長,但新能源車企的表現卻呈兩極分化,部分品牌超額完成年銷量目標,部分則未達預期,甚至距離預期還很遙遠。”一位新能源車方面的研究員説,2024年是新能源車的關鍵期,行業洗牌會加速,對很多企業是成長的機會,但對部分企業而言,日子會更難過。“尤其是對既沒有技術優勢又沒有規模優勢的品牌來説,今年會很難熬。因為對於新能源車企的融資,現在資本方更加謹慎了。”該分析師説。
對於當下車企間的“價格戰”,該研究員表示,競爭的硝煙不會消散,價格戰也會持續下去,甚至比2023年更激烈、更極端。記者注意到,進入2024年,車市價格戰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1月12日,特斯拉對Model 3/Y後輪驅動版及長續航版售價進行調整,下調幅度從6500元至15500元不等;此外,已有包括阿維塔、零跑汽車等在內的多個汽車品牌開啟了花式促銷。
“新能源汽車行業在製造業中市場化競爭非常激烈,容不得投機取巧,對內,要全面提升競爭力,對外,則要加速‘出海’行程,多樣化突破內卷。”該研究員説。
中金公司研報表示,長期來看,新能源汽車競爭將集中在規模、技術和工藝創新,同時考驗數據優勢和運營效率,淘汰賽已然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