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中等強度地震為何傷害這樣大?】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19日16時,此次地震已造成甘肅113人、青海14人遇難。目前,地震救援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展開。
此次中級地震傷亡人數為何偏高?當地歷史上是否發生過強震?余震影響如何?《中國科學報》就此邀請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創院院長、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徐錫偉和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産資源學院教授袁道陽進行分析解讀。
震源位於南北地震帶
《中國科學報》:此次中級地震傷亡人數為何偏高?
徐錫偉:此次地震傷亡人數出乎我的意料。6.2級屬於中等強度地震,與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強震不同,這樣“背景性”的地震發生率更高。
造成此次地震人員傷亡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震中地區位於山區,坡度較陡、地基不穩,相對容易造成崩塌現象。其次,房屋的抗震性能相對不夠,震動破壞條件下很容易倒塌或發生邊墻倒塌。此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地震發生在深夜,大部分人已經休息,地震來時可能來不及躲避。
《中國科學報》:此次地震有何地質背景?
徐錫偉:此次地震位於青藏高原東部地區南北地震帶上,是地球活動相對比較強烈的地方。從震中位置來看,它和北西向的拉脊山斷裂帶密切相關,考古研究表明這條斷裂帶上曾發生過大地震。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組織專家對此次地震分析表明,此次地震與汶川地震相同,為逆衝型破裂。逆衝型地震就像兩輛迎面行駛的車發生碰撞後,一輛車前部飛到了另一輛車頂部,這類地震的破壞力比“擦肩而過”的走滑型地震更強。
袁道陽:這次地震發生地區的地震構造是拉脊山弧形斷裂的積石山東緣斷裂,晚第四紀以來該斷裂有新活動,具有發生中強以上地震的構造條件。類似的,門源地震和瑪多地震都是發生在晚第四紀活動斷層上。
歷史上曾發生特大地震
《中國科學報》:歷史上這一區域地震活動情況如何?
袁道陽:這是甘肅省繼2013年岷縣、漳縣6.6級地震以來最大的一次破壞性地震。據史料記載,積石山縣本身沒有發生過破壞性地震,但其附近地區,特別是靠近西秦嶺北緣斷裂的康樂地區,曾于1936年發生過6.7級左右的地震。此外,歷史上拉脊山斷裂帶附近曾有5級左右的地震記錄。
徐錫偉:近年來,附近區域曾發生過幾次五六級的中等強度地震。根據地質考古學研究,在距今4000年到3000年前,這一區域曾發生過一次特大地震,地表破裂,附近黃河河堤變形,形成了大面積的滑坡和堰塞湖,導致了特大洪水,形成了如今的喇家遺址。
《中國科學報》:此次地震余震情況如何?
徐錫偉:我認同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的專家們的觀點,這次地震是主震-余震型。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統計,此次地震震中附近200公里範圍內,1900年以來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3次,均為孤立型或主震-余震型地震。此次地震震中位於青藏高原東緣南北地震帶上,這裡地震活動原本就很頻繁,所以需警惕余震。
西部臺網密度仍有提升空間
《中國科學報》:甘肅、青海地震臺網佈局如何?
徐錫偉:我國地震臺網布設較為廣泛,但甘肅、青海等地的臺網密度與我國東部地區相比仍有提升空間。地震臺網系統就像“守夜人”,儀器設備24小時工作,但當前我們對地震機理的認識仍不完善,所以對於地震三要素,即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仍然無法準確預測預報。
《中國科學報》:當前我國還有哪些提高地震監測精度的辦法?
徐錫偉:提高地震監測預警精確度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摸清活動斷層,目前我們已經明確了上千條可能發生7級以上大地震的活動帶。同時,近年來,中國地震局採用微重力監測等手段,將一些風險系數較高的活動斷層帶,劃定為年度重點危險區,並對這些區域進行重點監測。
此外,我國還建立了以救援消防隊為主力軍的地震應急救援力量,災後救援越來越有序。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地震機理研究和認識。
《中國科學報》:對災後救援和建設有何建議?
袁道陽:目前,積石山縣的受破壞程度、震源深度以及當地民房的受破壞程度等都在持續調查中。根據現有情況看,縣城附近的吹麻灘鎮距離積石山東緣斷裂帶只有幾公里,這個地區房屋損壞可能比較嚴重。積石山東緣邊上的村莊可能會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因為民房較多且大多為土坯或磚木結構,所以要謹防余震帶來的二次危害。同時,此次地震區域氣溫在零下十幾度,要注意防寒,避免出現凍傷情況。
徐錫偉:災後重建要注意兩件事。在重建選址時盡可能避開目前已知的活動斷層帶,不跨斷層建設,同時要選擇邊坡穩定性更好的地基建設,防止地震帶來的滑坡等次生災害。在房屋建設方面,要按照抗震設防標準建造房屋,以減少人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