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個人養老金實際參加人數不及預期 預期收益不明朗或成痛點
來源:證券日報2023-05-23 13:40:11
大字

【個人養老金實際參加人數不及預期 】5月21日,中國保險資管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表示,目前我國個人養老金實際參加人數不及預期,需要綜合考慮其定位,不斷從制度運作機制等多方面入手,以維護其可持續發展。

對此,《證券日報》記者調查發現,自2022年底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實施以來,浮現出建立賬戶人數佔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比例低、已繳費人數佔建立賬戶人數比例低、産品供應不均衡、選購渠道不暢、民眾參保意願不強等問題。為此,如何提升該制度的吸引力成為市場焦點所在。

“吸睛”容易“吸金”難

作為我國養老體系的第三大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自落地實施以來備受社會關注。數據顯示,截至3月份,合計3038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儲存總額182億元,購買産品總額110多億元。

中國財政學會績效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在豐富我國個人養老金市場産品、增強個人自助式養老能力、活化個人資本儲值保值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2日,個人養老金可投公募基金、銀行理財産品數量分別為149隻、33隻。據中國銀保信最新披露數據顯示,個人養老金保險産品已擴容至32款。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3038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同時,僅約900多萬人完成了資金儲蓄,每人平均儲存水準2022元。《證券日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影響實際參加人數遠不及預期的主要原因或來自投資者對於産品預期收益的擔心。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對個人養老金産品的收益和風險都不太了解,並且産品的封閉期較長,所以不太願意購買。”另外,同樣在京工作的王先生則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時就已在銀行開通個人養老金賬號,並按照每年12000元標準繳費,但由於自身收入原因,個人養老金雖有稅收優惠,但節稅額度較少,不具備吸引力,以後不準備繼續繳費了。”

對於個人養老金制度呈現出的“吸睛”容易“吸金”難的問題,張依群分析表示,首先,自助式補充養老模式的社會認識不足,未被居民廣泛接受;其次,個人養老金制度設有繳納上限,因此資金集聚能力有限,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第三,遞延型稅收政策雖然減輕了當期稅收壓力,對鼓勵繳納養老資金有一定好處,但同時也增加了後期領取時的稅收壓力,稅收優惠並不明顯。

明確預期增加産品供給

眾所週知,家庭部門是龐大的“凈儲蓄”部門,如何將家庭財富存量轉化為長期投資,是資本市場高品質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個基礎性工程,而個人養老金制度或可視作解決這一問題的有力抓手。

“個人養老金制度不僅有可能改變我國養老金體系結構,而且或會改變我國家庭理財模式及資本市場生態。”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覆蓋人群包括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及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人(不包括已退休人員),粗略估算,目前有資格參加個人養老金開戶繳費的人數約為7億人,可形成巨大的資金規模效應。

在個人養老金制度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如此突出背景之下,進一步提升其吸引力,增加實際參與人數或更加刻不容緩。

針對預期收益不明朗的問題,張依群建議,明確當期遞延和未來領取時的稅收優惠政策,可在規定額度之下實行免稅,讓繳納者有明確收入預期。同時,可適度提高個人養老金年度繳納上限,提高繳存額度,鼓勵有能力的人多繳多得,增加個人資本積累和銀行資産總量。另外,需要強化個人養老金賬戶和個人基礎養老金賬戶的有效對接,增強社保機構和金融機構的聯動效應,簡化操作手續,積極調動社保、銀行、個人三方積極性。最後,離不開加大個人養老金制度宣傳,讓更多人充分理解和認識個人養老金對個人理財和未來生活的益處。

“個人養老金制度優化,既有賴於稅收優惠力度和結構等政策支援,也對有關機構能否提供豐富的養老金融産品以及生命週期的賬戶資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文旅産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因此需要在養老金融産品供給和投資管理方面進行更多探索,實現産品多樣化和適老化。

“個人養老金制度建設的關鍵在於未來收益預期,因此制度設計要緊緊圍繞穩定和增加個人養老金收益來推進。”張依群表示。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