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我國已建設非遺工坊2500余家 助力鄉村振興煥發生機活力
來源:人民日報2022-12-26 14:37:29
大字

【我國已建設非遺工坊2500余家】“一邊照顧家人,一邊在閒暇之餘做點苗繡賺些錢,還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舉多得。”在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繡娘田茂媛説,自己會技藝、能設計,生活過得紅紅火火。當地積極建設松桃苗繡非遺工坊,讓4800余人學會技藝、居家就業。

2021年以來,文化和旅遊部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共同支援地方開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目前,已建設非遺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位於脫貧地區,帶動了當地群眾就近就業、增收致富。

——居家就業致富,積蓄鄉村人才。

村民高艷家住山東棗莊嶧城區陰平鎮小石泉村。之前她一直在外打工,今年初,她和50余名村民一起參加了村裏非遺工坊的粉皮製作技藝培訓班,“掌握了一門吃飯的手藝”。

依託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陰平石泉粉皮製作技藝,當地建設了非遺工坊,開展技能培訓300余場次。村民既能在家贍老看娃,也能賺錢養家,為文旅融合和鄉村振興注入了非遺力量。

不僅如此,當地還採用“非遺工坊+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統一購買原料、規範加工標準和接收訂單,將全村100余戶零散的家庭作坊整合聯動起來。“我們還帶領鄉親們通過‘線下商超+線上帶貨’方式進行銷售,實現年利潤100余萬元。”石泉粉皮製作技藝傳承人孫中坤介紹。

非遺工坊讓村民居家就業增收致富的夢想逐漸成為現實。河北曲陽採用“非遺工坊+農戶”模式,依託定瓷、曲陽石雕等非遺項目帶動群眾就近就業,吸納73個村的8000余人就業;海南五指山、新疆伊寧等地採用“非遺工坊+公司+農戶”模式,深入社區、村建立生産基地,通過給居家繡娘開展技能培訓、派發生産訂單,送圖紙、原料到府,幫助群眾實現居家就業。

“各地非遺燦若星辰,廣大鄉村則是優質資源的富集地。通過系統梳理,選取那些比較優勢明顯、從業人員較多、帶動能力強、市場認可的非遺項目建設非遺工坊,能帶動相當一部分基層群眾就業,為鄉村振興積蓄人才動能。”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聯動多方力量,拓展銷售渠道。

地處深山的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麻料村,銀飾鍛制和非遺旅遊業近年來發展勢頭不錯。

“很多非遺傳承人專注于手中的技藝,在宣傳銷售、開拓市場等方面存在短板。要讓鄉親們生産的産品産生經濟效益,必須拓展非遺工坊産品的銷售渠道。”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幾年,文化和旅遊部會同有關部門共同支援電商平臺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雷山縣非遺工坊的銀飾受到歡迎。

幾次“觸網”的經歷讓鄉親們很振奮,銀匠潘仕學説:“網路市場潛力巨大。如今銷售渠道暢通了,看好未來的發展!”

據統計,2022年“非遺購物節”前後,150余個地級市舉辦相關活動,非遺産品銷售額超過20億元。其中有334個脫貧縣的1000余家非遺工坊參與銷售活動,覆蓋6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近年來,各地採取措施充分調動企業、電商平臺、行業協會等各方面積極性,持續推動解決非遺工坊生産、銷售問題,推動非遺工坊産品銷售,幫助群眾實現增收。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四川、貴州等地專門在A級旅遊景區設立非遺工坊産品展示銷售區,拓展非遺工坊産品的銷售渠道;河北、河南等地支援地方依託布糊畫、鈞瓷、汝瓷等非遺項目,建設非遺民宿、非遺小鎮,提升了旅遊景區的文化內涵,也提高了群眾收入;湖南溆浦、青海湟中等地利用花瑤挑花、土族盤繡等非遺資源,發展非遺體驗遊和研學遊,豐富了鄉村旅遊業態。

此外,各地積極利用傳統節日、節慶活動,在旅遊景區、歷史文化街區組織銷售活動,通過線上線下聯動,讓非遺工坊産品走進千家萬戶。

——鄉村活力迸發,文化賡續傳承。

“做刺繡能賺上錢,孩子們、老人們都歡喜。”在湖南花垣縣,許多在外打工的婦女回來了,走進了非遺工坊。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非遺傳承,要在傳人。非遺工坊讓年輕人看到了實惠、看到了希望,紛紛選擇回到家鄉,傳統技藝也後繼有人。

“一根竹料,經過巧妙設計加工,便能身價陡增。編織一個工藝品,農民能從中獲得不少收益。”説起帶領竹農致富增收的故事,貴州赤水竹編傳承人、非遺工坊帶頭人楊昌芹滿是自豪。

為了不斷提升非遺傳承人的技藝水準、創新能力、市場意識和版權意識,文化和旅遊系統開展了大規模的技能培訓。非遺傳承人走進清華大學、四川大學等高等院校的課堂,來到大型文化和網際網路企業的一線,學知識、開眼界,其設計、製作、推廣水準不斷增強,産品的附加值也大大提升。

“傳承人規模擴大了,傳承活力提升了,非遺活力迸發!”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相關負責人説,“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群眾生産生活聯繫緊密。從經濟上來看,非遺工坊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從文化上來看,傳統文化得以更好接續傳承。昂揚蓬勃的文化自信挂在老百姓自豪的笑臉上。”

據統計,2500余家非遺工坊涉及1700余個各級代表性非遺項目。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相信隨著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持續深入,非遺工坊帶頭人和相關從業者通過設計、生産、銷售非遺産品,感知時代變化和人民需求,推動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統技藝勢必更加生機盎然。”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