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白茶製作技藝講究自然萎凋、炭焙提香。先輩們在長期生産實踐中發現,利用炭灰覆蓋木炭可以調節焙火火力、延長焙火時間。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這項從祖輩流傳下來已經有一百多年的白茶制茶工藝。
11月末,南方進入了冬季,濕度增大,茶坊裏升起木炭,準備對春天採摘的白毫銀針進行入庫前的最後一次炭焙。白茶炭焙是為了促進青葉醇揮發、青草味散去,進一步乾燥、提香。傳統工藝炭焙後的白毫銀針香氣非常獨特,是電焙工藝無法實現的,但由於工藝難度大、細節繁雜、耗時耗工,如今堅持採用這項工藝的並不多。
炭灰是木炭燃燒後的灰燼,100斤優質的木炭經過充分燃燒、篩除雜質,剩餘的炭灰不會超過8%,優質的炭灰通體灰白、細膩如粉,覆蓋在木炭上除了調節溫度,還可以吸附茶葉潮氣。這些碼放整齊的炭灰是從王傳意祖輩陸續傳下來的,日積月累存留下來,既是信念的堅守,也是技藝的傳承。為了防止受潮和串味,炭灰在不用時通常被密封在錫箔紙袋裏。
用火焰炙烤,還要保持茶葉的活性,其中的奧妙和道理只有制茶師傅才能掌握。焙茶的過程漫長、辛苦,高溫的焙房,焙茶師傅要不時翻動焙籠中的茶葉,感受焙籠內、炭灰下木炭的溫度,等到空氣的流動中逐漸開始瀰漫細膩的茶香,卻已經是天色微明、火退炭熄。人在草木間,一片樹葉、一把炭灰,借助明明暗暗的炭火實現了各自的新生,這是自然的神奇,也是自然的饋贈,更是一代又一代制茶師傅堅守信念、無畏付出的寫照。
福鼎白茶制茶技藝非遺傳承人王傳意:我們祖輩留下的一些技藝總要有人傳承,總要有人去做一些好茶。你要做一些好的東西,必須慢慢去磨、慢慢地去做才能做一些好茶出來,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連綿不絕的茶山,每年春季壯觀的曬茶景象,古色古香承載著一代代福鼎人童年記憶的老茶館,從“喝茶”到“吃茶”,衍生出的非遺技藝福鼎“白茶宴”,在這片土地上,白茶早已融入福鼎人的生活。
如今在福鼎産業版圖中,白茶的地位舉足輕重,約三分之二人口從事與白茶相關的工作,白茶成為當地群眾增産增收的支柱産業。為擺脫傳統白茶生産靠天吃飯的制約,近年來,茶人們研發了LED光源複合萎凋白茶生産線,解決了雨天、陰天不能做茶的問題。
福鼎白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林振傳:到今天,福鼎白茶已經成為富民、強村、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大産業,要去擁抱智慧化、自動化,動用大數據管理,更有效、更標準提升我們産業的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