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討論公開 拆除醫患“心墻”
發佈時間: 2014-12-05 09:45:34 | 來源: 河北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公開疑難病例討論,就是為了讓醫生和患者、家屬充分溝通。”耿翠芝説,中心還將推行“全程溝通”機制,多聽病人説幾句、多對病人説幾句,通過溝通建立信任。
“這一模式非常好,去除了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隔閡。”程某説,通過參加討論,病人和家屬對病情發展、用藥情況、治療方案等都做到了心裏有數,也不再盲目害怕。
“聽醫生的吧。”當患者和家屬説出這句話時,是信任在起作用。李海平感到無比欣慰,“這是我們所希望的”。據介紹,乳腺中心開展這樣的病例討論兩年多來,也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每年接診的新發乳腺癌患者有1500多例,開展手術約3000多例,但從沒有發生過一起醫患糾紛。
溝通環節提前,患者是否參與需斟酌
這是一個多學科病例討論,除醫大四院乳腺中心的所有醫生外,參加討論的還有解放軍307醫院腫瘤科專家,以及醫院呼吸內科、化療科、放療科、CT室、消化內科等科室的近10位專家。在討論中,患者家屬坐在離主管醫生最近的地方。
“在我國,對於癌症,無論醫生還是家屬,大都不願讓患者知道病情,害怕患者因恐懼而精神崩潰,從而導致病情加重。”耿翠芝介紹,醫院普遍的做法是,不邀請患者、家屬參與,只有專家們“關門”討論,討論結束後,由最權威或高水準的專家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然後由主管醫生將結果傳達給患者及其家屬。
但是,在工作中,醫生們發現這種模式越來越不能滿足患者尤其是那些疑難重症患者的需求。“如今資訊更發達,人們的知識越來越多。”耿翠芝進一步分析説,但是普通患者往往不可能對病情和醫治方法有詳細、全面了解,因此,當主管醫生把討論結果和最終治療方案傳達給患者及家屬時,他們就會提出很多問題,得不到足夠解釋就很容易對治療方案持懷疑態度。如果醫生再帶有一些個人情緒,就容易與患者産生矛盾。
基於這些因素,2012年9月,醫大四院乳腺中心決定讓患者和家屬提前介入治療方案的討論,在全國率先探索公開的多學科病例討論模式。除了本科室醫生外,他們還會邀請協作科室專家及患者、家屬參與疑難病例討論。目前,該院乳腺中心將每週五上午定為公開的疑難病例討論日,每次都要選擇2個以上疑難病例進行公開討論。
“我們鼓勵患者及其家屬參與,但並不是每個患者都適合參與,能不能參與還是要預先和家屬一起斟酌商量。”耿翠芝表示,患者如果有了解病情的意願,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並具備一定的文化水準和醫學知識,這樣的討論對他們才有意義和幫助,否則對討論內容聽不明白,對醫生的分析斷章取義,反而不利於患者治療。
圖為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乳腺中心會議室,正在進行四位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