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顧問

河北鐵桿中醫李士懋入選“國醫大師”:獨創“三段法”

發佈時間: 2014-10-15 10:47:25   |  來源: 河北新聞網   |  責任編輯: 張永生

  曾有一名學生,畢業後對中醫前途心灰意冷,幾欲放棄。朋友提醒需找高人指點,他便慕名前來。見面前,該生適逢重感冒,自己便開了個幾十味藥的方子,拿去給老先生看,實則想考考老先生是否真的“高人”。李老先生診脈後,將方子上的藥大多劃去,只留下七味並調整劑量。他當即抓藥煎服,發汗後燒退身爽,十分敬服,堅定了跟師的念頭。於是每逢李老坐診講課,他都尾隨其後。

  一年多後,老先生聚徒評方,讓大家對同一病人開出自己的方子來,遞與他評判。老先生一一看過藥方,或搖頭,或沉思。後李老又問,還有無方子可看。該學員伸臂大喊:“還有我的。”李老接過一看,當場便説:“快過來坐在凳子上。”

  採訪中,李老也不無得意地告訴記者,現在就有學員雖只是大四學生,已經快成了診治開方“免簽戶”了。

  李老鼓勵學生發表論文,探究學術。但對寫作品質要求極高,甚至一個標點的錯誤都會被他批評。他説:“這些都是要給後人看的,不能錯。”對於學生或徒弟開出的藥方,他修改起來也是一絲不茍。一味藥是用9克還是10克,他都要講明原因提出解釋。他説,用藥要因人、因時而異。

  “莫道今秋教學忙,明年桃李競芬芳”。這是去年教師節,李老自寫的一副對聯,字裏行間透著自豪。

  志擎脈診大旗 誓為鐵桿中醫

  看官方介紹李老學術的材料,都説其精妙處在於脈診學。可中醫學中的“脈”,在一般人眼裏則有一種難以描述的玄異之感。

  至於為何對脈學青睞有加,李老自能從經典醫學典籍中給出很多解釋來。從《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到《脈經》、《脈訣》、《瀕湖脈學》等等,加之從業恩師也多尊崇脈學,一“脈”相承,不難理解。

  王四平教授則有一個有趣的説法。他説李老師的指肚比常人寬厚,用於診脈有先天優勢,接觸面大,血管神經豐富,感受到的脈象也就更準確。記者留神去看,果然與常人不同。只是抽煙過多,熏得有些黃。

  老先生毫不諱言自己要扛起“脈診”的大旗。而他也沉浸于脈學之海,陶醉其間。

  至於他的脈學之見,又有哪些不同,不妨先從中醫診斷的望、聞、問、切,也就是所謂的四診説起。

  看似平常的四字背後,卻有著一番爭議。傳統觀點認為,四診的順序説明瞭其在診斷中的主次地位。但李士懋認為,“望聞問切”是四診在診斷過程中運用的順序,而不是重要性的先後排列,繼而提出“脈診在辨證論治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他甚至將脈診提高到在四診中佔據五成到九成的重要位置。

  與其説這是一種創新,更不如説是一種對傳統中醫的回溯和堅守。這種堅守中,令皓首窮經的他每有所得,便欣悅異常。

  但李老説,他重視脈診,並不意味著誇大脈診的作用。對一診脈便知病情解生死的大夫,他羨慕不已,也曾扮作患者去偷藝。但他發現,這些大夫也多是説了許多症狀,其中有一二症狀包含其中而已,難以直指病人疾苦。他還説,脈診的運用,要在望、聞、問的基礎上,若舍三診只憑一診,無異盲人瞎馬。

  李老類似的探索和見解還有很多。比如針對西醫治療對脈象的影響,他提出要引起注意,以免誤診、誤治。他在自己的著述中附上年輕時受此影響而誤診的病案。心胸之磊落,令人欽佩。

  李老説:“自古論脈詳且盡矣,本不容吾等無名之輩置喙。但在50餘年不斷學習、實踐中,萌生了些有別於傳統的見解,故而斗膽寫了出來。”他的多部著述,都是脈學話題。

  與李老學術所長相比,其從學為醫的經歷倒好説多了。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