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醫患關係

醫患“隔閡墻”該如何拆除

發佈時間: 2014-10-13 10:13:15   |  來源: 長沙晚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記者屈金軼

  近年來,醫患關係緊張、衝突頻發已成為廣受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特別是今年8月以來,北京、福建省等地接連發生了數次醫患之間的激烈衝突,尤其顯得扎眼。“醫鬧”暴力傷醫事件為何時有出現?傷醫事件到底讓誰更受傷?醫患矛盾緣何而起?應如何構建健康和諧的醫患關係?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國家級中醫兒科名醫、湖南中醫藥大學附一院歐正武教授。

  傷醫事件會影響醫學科技進步

  記者:請問,醫患關係是種什麼樣的關係?醫療糾紛乃至傷醫事件會給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歐正武:醫患關係其實就是服務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關係,這一點與社會中其他人際關係如公務員與公民、商家與顧客、老師與學生等並沒有兩樣。醫師的服務對像是患者,但患者是有病痛甚至有生命危險才來求醫的,醫患關係因這個時間節點而顯得特殊。近些年,醫療糾紛、醫患衝突導致傷醫殺醫事件頻發,讓人深感痛惜和憂慮。據統計,2011年以來,全國醫療糾紛發生率每年上升20%,有的地方竟高達40%。傷醫事件引起了世界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的重視。該雜誌發文稱“中國醫生已成為令人驚悚的暴力的受害者”,“在中國當醫生是一種危險職業”。

  暴力傷醫事件干擾了正常醫療秩序,破壞了醫務人員執業環境。如果醫護人員人人自危,還有什麼好心情為其他患者看病?還有什麼精力去鑽研業務?暴力事件傷害的不僅僅是醫院和醫生,最終危及的是更多患者及整個社會的利益。可以想像,為了避免傷害,醫院開講防身術、逃生術,醫生戴頭盔佩警棍出診,而患者則帶錄音筆看病,整個社會還有什麼和諧可言?從長遠來看,暴力傷醫事件影響了醫療隊伍的穩定性,醫師隊伍中出現了“溜號”的;風險大的臨床研究生的報考人數近兩年有下降趨勢。長此以往,必定會傷害整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此外,醫護人員為避免“惹禍上身”,不敢創新醫療技術,寧可選擇保守療法,這也不利於醫學科技的進步。

  醫患信任度每況愈下值得警惕

  記者:為何如今醫療技術越來越發達,社會對醫療行業的評價卻越來越差,醫患衝突亦越來越頻繁呢?

  歐正武:首先,醫患糾紛和衝突的大背景是社會轉型期社會各階層之間互信度缺失或不夠充分。所以我不贊成來了“非典”或“埃博拉”等疫情時,就把醫護人員捧成“白衣天使”;出了“害群之馬”就通通貶為“白衣狼”。我喜歡“白衣戰士”這個稱號。我們並不完美,但誠如魯迅所説,有缺點的戰士畢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還是蒼蠅。醫療衛生隊伍要成為關鍵時候靠得住、拉得出、能盡職的隊伍。

  第二,醫療體制還有待完善。前些年我國的醫療體制出現市場化取向,使部分公立醫院偏離公益性而過分強調利益導向,有的還將醫護人員的工資收入與其為醫院創收掛鉤,導致醫患關係被刷上“商品交易”的底色。這難免讓患者焦慮:醫生會不會開大處方、開大檢查以賺取更多利潤,進而拉大醫患之間的距離。

  第三,患者、家屬及部分民眾對醫學的局限性缺乏了解。醫學是不確定的科學和藝術。過去常説“電影是遺憾的藝術”,而對危重症的救治有時也是遺憾的醫術。這中間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許多疾病的治療常規每幾年就修改一次,原因就是有了新的認識需要補充和修正。沒有哪一家醫院可以讓每一例病人都痊癒出院。當出現人財兩空的情況時,如果不能及時正確疏導,患者家屬就有可能情緒失控。社會轉型期是矛盾多發期,醫院就會成為病家的宣泄點。因此,醫患信任度每況愈下的現狀,值得警惕。

  醫師的人文修養有益於醫患溝通

  記者:歐教授,許多患者及其親屬在網上對你好評有加,稱“您的醫術和醫德堪為醫生楷模”。如此好評,除了源於你的精湛醫術與良好醫德外,是否與你善於為患者著想、樂於與患者溝通有關呢?

  歐正武:“楷模”肯定是溢美之詞,愧不敢當,權當是鼓勵吧。從醫近50年來,我一直在追求“常見病不逾矩,危重症不誤時,疑難病不迷向,主攻病有高招”。比起我的老師和同行來,我自知做得很不夠。但有兩點我問心無愧,第一是我把心交給病人,對病人是真誠的,平等的;第二我總是試圖把當時最好的醫療資源用在病人身上。為此,我養成了不斷學習和探索的習慣。

  一個好的臨床醫師應該擁有一顆仁愛之心,真誠地關懷病人;應該終身學習,不斷總結,與時俱進。醫師不管是去治愈,去幫助,還是去安慰,都離不開人文修養。因此我同意這樣的看法:對於臨床醫師而言,最難的永遠不是技術,而是具備良好的人文修養。

 

1   2   下一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