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醫患關係

缺乏規則意識制約醫患關係良性互動

發佈時間: 2014-09-30 10:22:50   |  來源: 解放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醫生拒絕醫治病人,醫院拉黑患者”——乍聽上去,一頂不講醫德的“帽子”已經妥妥地套在了醫院頭上。然而,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本月初,滬上某醫院發生的一起風波,就在這樣的輿論審判中,繼續製造著意見漩渦。在果斷地對醫生進行醫德教育前,能否不帶偏見傾聽當事人心聲,這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

  在這起事件裏,為什麼一個醫生的遭遇,會讓全體科室醫生共同表示“不再提供繼續治療”?醫生的聲明把原因寫得很清楚:患者未掛號,且不聽醫生引導,強行插隊,並抓傷治療醫生。假如這些都屬實,那麼在正常的就診秩序打亂後,不要説插隊者,恐怕其他排隊的病人也無法得到診療服務吧。在糾紛沒有平息前,醫生暫停治療,完全合情合理。只有排除妨礙診療的因素,才能夠恢復正常的就診秩序。醫院無法處理的,自然要讓警方來處理。從目前的進展來看,警方還沒有給出結論,當事的另一方也有自己的説法,不過已經賠償了醫生的醫藥費。可以説,事件調查還在進行中,實在還沒有到給醫生“扣帽子”的時候。更何況,這位當事人的孩子,在掛號後就得到了診治,醫院也明確表示“一視同仁”,又何談“拒診”、“拉黑”呢?不如説是醫生們講了幾句“氣話”而已。

  從這一事件可以發現,規則意識的缺乏制約著醫患關係的良性互動。比如説,在就診排隊時常見各種“加塞”等。本著尊老愛幼、照顧殘弱的善意,患者之間有所通融並無不可,但是説到底,除了急需搶救的病人,按照掛號順序看病是基本原則。特別是患者之間要互相體諒,大家都是病人,誰比誰更優先呢?維護就醫秩序不只是醫生的責任,也事關所有病患的福祉。當然,病人的病情因人而異,不可能完全按照先來後到施診。醫院的急診和綠色緊急通道正是為此而設。如何更加人性化地設計就診流程,讓前期預診和分診起到判斷病情與安撫病人的作用,是有效減輕主治環節壓力的最好途徑。不要讓病人感到孤立無援和漫無頭緒,導致失去理性判斷和自控,這是醫院本應該做的工作,從實際情況來看,醫院方面確有必要儘快改善相關服務水準。

  作為醫生,以救死扶傷為最高天職,最大限度地用愛和寬容來對待每一個病人。但這並不意味著,醫生要無原則地滿足病人,特別是有違公平、正義的要求。如果不能公平地看待醫生和這個職業,那麼病人自己也不可能享有公平的醫療,這應該是常識和共識。(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