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衛計委向過度輸液"開刀" 明確不輸液清單
發佈時間: 2014-09-17 08:11:49 | 來源: 京華時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能吃藥最好不打針,能打針最好不輸液。”這是醫學治療應遵循的原則。日前,安徽省衛計委下發《關於加強醫療機構靜脈輸液管理的通知》,向過度輸液“開刀”,明確了無需輸液治療的53種常見病、多發病,引起人們的關注。
醫院輸液室人滿為患的情況會有所改變嗎?
□觀察篇
清單意在規範輸液
安徽省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處副處長吳振宇公開表示,不合理使用靜脈輸液,會帶來就醫時間延長、醫療風險增加等一系列問題。基於這一背景,遴選出了53種無需輸液的疾病清單,這是專家們一致認為不需要使用靜脈輸液的,也是很多醫療機構尤其是基層醫療機構還在使用靜脈輸液治療的。
每個人體質不同,對於疾病的表現也不同。吳振宇説,在實際操作中,醫生應視病情變化,對是否需要輸液靈活掌握,是否輸液不可一概而論。如果出現嘔吐、吞咽困難等,無法口服給藥,只能通過靜脈方式給藥。這53種常見病、多發病,雖然不是急危重症,但疾病隨時存在動態的演變過程,看似平常的小病也許潛伏著危重症,臨床醫生應該客觀地予以綜合判斷後決定是否輸液。
輸液是藥品不良反應“元兇”
輸液又稱靜脈注射、挂吊瓶、打點滴、挂水。“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靜脈注射”,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的用藥原則。作為一種特殊的治療手段,輸液主要用於病情較重患者的治療。
但在各方利益驅使下,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輸液大國”。北京一家知名三甲醫院藥房李姓藥劑師告訴記者,各大醫院輸液室經常人滿為患,他所在的醫院很多時候病人不得不在走廊裏躺著挂吊瓶。
曾有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於13億人口每人輸了8瓶液,遠高於國際上2.5至3.3瓶的水準。這種過度輸液已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和安全。《2011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顯示,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的給藥途徑以靜脈注射為主,佔73.4%。
專家也指出,遏制過度輸液絕不僅僅是醫療機構和醫生的責任,患者要轉變“只有輸液才能見效,才好得快”的認識誤區。
朝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胡小鵬認為,醫院和醫生有必要讓患者知道,相比口服和肌肉注射,輸液是公認最危險的給藥方式。由於輸液是一種侵入性、有創傷性的給藥方式,藥物通過針管直接進入血液迴圈,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救治起來很麻煩。如果輸液器具、消毒和配藥時操作不合格,輸液的過程還會成為一道橋梁,讓病毒、病菌能夠輕鬆進入人體。即使消毒、操作都合格了,也存在著不溶性微粒殘留體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