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拒診無助醫患和諧
發佈時間: 2014-09-01 10:48:13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最近,一起非典型性醫患糾紛事件在滬上流傳引發網友密切關注。日前,一名女子于帶著5歲大的骨折女孩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看病,在未掛號的情況下衝進診室要求優先治療,值班醫生拒絕,女子在爭執中失控將醫生抓傷。而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骨科主任馬瑞雪在個人微信上發佈聲明“我的科室將不再為該女子的孩子提供繼續治療,直到此事得到合理、公正和滿意的解決”,同時“求擴散”。
“拒診聲明”發出後,媒體跟進,網友熱議,很快觀點陣營分化為極端兩派。“醫患不應是敵人,也絕不應是仆主”,不少網友在第一時間站到了醫生一邊。網友“contempcrush”留言,“不要説什麼無辜,醫鬧就是因為違法成本太低才氾濫成災的。醫生有人權,醫院有秩序,法治不夠人治來補,支援馬醫生.”網友“我是MISS南”贊同:“只要弱勢,主動犯錯方不用受到任何懲罰”是一種社會現象。比如這個女人主動犯錯,但因為有孩子,所以醫院不給她孩子看病還有人指責醫院。這事我覺得這個科室的主任蠻有骨氣的,是要保護自己的醫生呀。
國內著名醫療社區“丁香園”也在第一時間關注此事,發表了題為“馬瑞雪主任有權利拒絕”的微信評論: “有傷醫行為在前,且在調節過程中態度惡劣,雙方已經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沒有基本信任的醫療服務關係,對醫患雙方都不利……而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手藝人,在患者無需急診處理且自己受到暴力威脅和不被信任的情況下,醫生有權利拒絕。”
與此同時,在“醫者父母心”的傳統理念影響下,一些網友對“拒診聲明”表達了不解和困惑,“ 在何種情況下,醫生可挑選患者、拒絕治療?”網友“心理學張侃”認為,“無法治的最大特徵正是‘以惡治惡’,還覺得有理。不僅是其自己這麼認為,公眾多數也認同。她打人和妨礙對其他病人的搶救,應依法處置。身為醫院哪有不給治病的?”
顯然,涉事女子愛子心切的情緒可以理解和接受,但因為情緒激動衝擊正常醫療秩序,繼而暴力出手的行為則得不到任何情理、法理的認同。否則人人效倣,“秩序焉在?醫生的權益又如何保障?”。
不過,醫生一紙帶有維權性、賭氣性、報復性的“拒診聲明”真的無可辯駁,值得滿堂喝彩嗎?《京華時報》主筆王石川引用醫界道德箴言《希波克拉底誓詞》中的一句話——“無論何適何遇,逢男或女,民人奴隸,余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福”,發表觀點質問:醫生不管是出於氣憤,還是規避糾紛,如此聲明都不夠寬厚,也違背了職業倫理,“醫生沒有挑選病人的權利,更何況被拒絕的不是抓傷醫生的女子,而是患病的小朋友”。
如今的醫患糾紛“一點就著”,“醫患關係”正有不斷異化為“醫患矛盾”的危險傾向。醫與患之間的拉力戰,因為誰都不願“一笑泯恩仇”,才將敵對死結緊緊繃住。回頭再看那則充滿悲憤、委屈和決然的“拒診聲明”,可以料想,在已經發生極端失控事件後,缺乏理性和耐心的“針鋒相對”,無疑會給醫患雙方帶來短期或長期的二次傷害。
醫與患本是在同一個戰壕裏對抗疾病、以重獲健康為終極目的的親密戰友。只是在現實面前,醫患和諧的實現、醫患死結的鬆口,非一日之功。在尋求破題的當下,醫者、患者乃至全社會的“旁觀者”均責無旁貸,莫忘記,醫患關係的異化、醫患矛盾的疊積,就是因為一個個看似孤立的個案量變導致。
四川網友“堂吉偉德”有話告誡醫生:權利當然需要爭取,但責任卻不能放棄,若以責任為要挾,以達到爭取利益和權利的目的,那麼就是一種公然的脅迫,不僅得不到道義的支援,也難以獲得規則的認可。醫生贏得尊重、獲得信任需要靠“一線戰鬥”,而爭取權利、求得理解同樣需要“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