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醫患關係

醫患糾紛10年增長10倍 醫生平均2.4分鐘看1病人

發佈時間: 2014-06-30 15:38:33   |  來源: 廣州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昨日,為期兩天半的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2014年第一屆廣東醫患溝通技能與醫生自我成長培訓在穗完成。各大醫院醫生平均2.4分鐘看一名病人,被集體“控訴”太匆忙,醫患溝通不良,被證實是導致醫療糾紛首要原因,限號看病於是被寄望能解決這一大問題。

  廣東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耿慶山援引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數據稱,醫患糾紛投訴量在10年間增長了10倍;而中國醫院協會在調查全國326所醫院後發現,98.4%的醫院會發生醫療糾紛,三級醫院大多每年在10例以上,1/4的三級醫院每年超過30例。每年醫院要將約5.9%的收入用於醫療糾紛賠償,326所醫院的賠償總額達42億元。

  仔細分析這些醫療糾紛,可發現病人及家屬擾亂醫院工作秩序的過激行為發生率達73.5%,其中接近45%發展為打砸醫院,約35%導致醫務人員受傷,接近九成導致病人滯留醫院或不繳納醫療費用。

  調查

  “縫肛門”是好心成被告

  “很多事件,‘病根’都在溝通不夠!”2011年1月,深圳産婦縫肛事件發生時,耿慶山時任省衛生廳政策法規的主管領導,調查中發現,助産士當時就少做了向産婦、家屬解釋孕期痔瘡疾病及處理指引,結果好心順手處理了,最終卻成被告。

  深圳“八毛門”事件,更讓耿慶山嘆息:“讓當事醫生重現先天性巨結腸的處理,他當場就向扮演‘患者’的調查人員詳述3種處理方式,包括對症治療腹脹,只需開塞露;開刀手術,約花3萬元;微創根治術,醫療費用約10萬元。甚至手繪出各類示意圖。”然而,被問到為什麼當時沒有這麼做時,醫生囁嚅道:“門診時太忙了,這一套就走了樣。”

  長安醫院傷害案中的患者説,四處輾轉求治面癱,卻沒有醫生告訴過他有10%糾正不過來的可能性,所以他才對指引他到大醫院求醫的首診東莞醫生恨之入骨。

  呼籲

  2.4分鍾太短 看病限號

  據項目培訓專家、同濟大學教授趙旭東的研究,至少80%的病人高度期待醫生提供醫學資訊並作解釋,不過,60%的病人不表達或者不主動獲取需求。在這樣的情況,30%的病人未能滿足資訊需求就離開醫院,只有50%的病人真正知道醫生的診斷,30%的人知道該採取的治療措施。

  中國巴林特聯盟在一份《改善中國的醫患關係》的文章中表示,以一所三甲醫院為例,每天門診病人達1萬人左右,除特需門診外,每名科室醫生平均每天要診治50~100名患者,“在美國,類似環境下,醫生每天看10~20名患者”。

  耿慶山舉了一名醫生朋友的例子:醫生保持著每天看200名患者的紀錄,上下午工作時間規定是各4小時,也就是説不喝不拉地連軸轉,也只能給每位患者2.4分鐘。為省時,他甚至請身為資深護士的太太幫忙記寫處方,每天總有2.4分鐘處理不來的病人,因此他上午要忙到下午2點、下午忙到晚上8點。

  在2013年省衛生廳“看一次病”換位體驗調研活動中,廳機關處長們以普通市民身份體驗就醫,發現不論有沒有預約掛號,候診都要2小時,而看病時間卻只有3分鐘。

  “醫生不是永動機”,不解決醫患溝通的根本問題,醫療糾紛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參與培訓項目的全國各地專家們提出:限號看病,保障每名患者的就診時間,加強醫患溝通,勢在必行。

  一旦通過限號,會否加劇看病難?耿慶山表示,廣東一直在推進分級診療制度,普通的疾病在二級醫院、社區醫院進行首診就可以了。如果三甲大醫院統一實現限號看病,對分級診療制度就能起到引導作用,為大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實現雙向轉診提供基礎。

  對於到底每名醫生應該限號多少、患者的診療時間需要保障多少分鐘,耿慶山説“需要具體的調研、討論”,不過,他與其他專家們一起,期望“限號看病”的呼籲可以獲得廣東衛生系統的重視與考慮,“可以先在廣州地區做起,之後以其為樣本,推行到21個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