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明媚,草木萌動。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山野生機無限,溪流邊、斜坡上,一簇簇不起眼的野菜,正恣意伸展枝葉,從泥土和空氣中汲取甘甜的溪水。
久居深山的村民們最懂野趣。雨後初晴,黎族苗族姑娘背著小小的竹簍,腰間別一把鐮刀,裹著清晨氤氳的霧氣,走進茂密的雨林,摘取雷公根、百花菜和撈葉等野菜剛生長出的嫩苗,烹飪成一道道珍饈美味。那餐盤中的嫩綠清新,只嘗一口,便纏繞住食客的味蕾,如精靈在舌尖翩翩起舞。
海南革命菜。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被搬上桌的山間野菜
包羅萬象的瓊中熱帶雨林,野菜資源極其豐富,那一叢叢水靈靈、青碧碧的野菜,可謂渾身都是寶,花、莖、葉、尖、藤應吃盡吃,鮮嫩十足,散發著一份野蔌清芬。
生長在檳榔樹下的撈葉,是瓊中老百姓餐桌上不可少的角兒。撈葉,又名山簍、假簍,也被當地人稱為黎家綠葉寶,早期黎苗同胞認為這種野菜有祛風利濕,消腫止痛,清肺止咳的作用。撈葉形似愛心,葉面紋路縱橫,只要稍稍靠近,就能聞到一股特殊的香氣。入口先迸發出一股濃郁的辛香,直衝鼻腔,之後冒出微微的酸澀,口感與紫蘇相似,再嚼兩口,口腔中只剩甘甜的回味。可以全株入膳,也可作為香料提鮮。
雷公筍和雷公根頗受大眾青睞。這兩種菜名相似,卻屬於兩種截然不同的植物,味道也千差萬別。雷公根學名“積雪草”,常見於田間地頭、水邊、河邊、路邊、菜園及海拔較低的山區裏,口感清淡柔嫩。雷公筍非筍,乃是一種海南特有的野生薑科植物。只因新長出的幼莖呈紫紅色節狀,又在風雨雷電交加時長得好,故得此名。雷公筍有著類似生薑的嗆辣味,焯水後的幼莖脆甜無比,腌制後入口更添酸爽。
來瓊中,一定要吃革命菜。革命菜本名野茼蒿,生命力頑強,在森林中,只要有荒地、火燒地或乾燥的河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葉片自帶清香,光是做涼拌菜,就能令人在酷暑難耐時胃口大開。
除了這些野菜,還有芭蕉、百花菜、野香菜等,紛紛從草木山野,走入千家萬戶,呈現出鮮美、馥鬱而純粹的雨林風味。
“野”出千般滋味
烹制野菜,絕對是一門學問。按照不同野菜的口感、特徵,選擇煎、炒、蒸、煮,搭配肉、蛋或河鮮等,讓這些野菜變換出千種滋味。
若你偏愛野菜的原汁原味,焯水、曬乾、加蒜蓉爆炒是最佳選擇,五指山野菜、雷公根、革命菜最適合這種方法。
若你要選一款心儀的“野菜伴侶”,當地走地雞清爽,最適合葷素搭配。來瓊中的菜館,點一份雞湯百花菜,便知什麼叫先苦後甜。百花菜入口苦澀,下鍋高溫煎炒加重苦感,當地人焯水後濾幹,加入走地雞熬出的清湯中,再撒入幾顆枸杞點綴,眼見那“萬綠叢中一點紅”,鋪著少許的雞油,就讓人食欲大開。喝一口,苦味很快淡去,雞湯的鮮甜隨之充盈整個口腔,連喉嚨都滋潤起來。
用撈葉做的菜肴,道道都是特色菜。撈葉可以炒蛋,鍋燒熱下油,敲入農家土雞蛋,加入海南白胡椒粉、生抽以及撈葉碎末,用大火將蛋液煎至成型,轉小火繼續煎至金黃,一盤風味絕佳的美味就此誕生。撈葉包裹肉末,蘸上調製好的生粉液小火慢炸,就是撈葉盒子。出鍋後再配上野香菜調製的醬料,才算真正吃到了“野”味。撈葉炒河螺、炒肉,同樣令人垂涎三尺。
值得一提的是苗族三色飯。每年春節、元宵節等重要節慶日,一些本地人上山取野生三角楓葉、黃姜及紅參草,洗凈後放進木臼裏搗碎取汁,製成天然染料,再放入山欄米中蒸煮,就製成了誘人的三色飯。
若只談味道,帶點苦味和青澀的野菜,算不上什麼絕世美味。然而,入眼的綠、入口的鮮,總能在平淡的日子裏,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一股別樣的生機,這大概就是人間煙火的滋味吧。
今 日 要 聞
MORE關 注 我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