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州文化大講堂:學者張昌賦講授“張岳崧文化與家學淵源”

來源:海口市家和文化研究會

時間:2023-05-29

作者:趙欣卉

編輯:閆清弦

5月27日上午,由多家單位聯合舉辦的 “記得住歷史,看得見鄉愁”大型公益系列活動“瓊州文化大講堂”第34場講座“海南唯一探花郎成長成才”分享會,在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文化室舉行。海南省張岳崧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訓院高級講師張昌賦專題講授《張岳崧文化與家學淵源》,詳細敘述了“海南四大才子”之一、清代書畫家張岳崧傳奇的一生及其卓越成就,以此弘揚海南歷史文化和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吸引了眾多文化界、藝術界、史學界人士到場參加。

在兩個小時的講座中,張昌賦結合張岳崧的出生地高林村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建設,以及海南張氏渡瓊始祖、張岳崧的祖輩和後輩人才狀況、張岳崧勵志而不平凡的一生經歷等,進行了地為什麼靈、人為什麼傑和張岳崧的成才之道、為官之道、為人之道等五個大方面的深入講述,向聽眾展現了一個歷史文化非常豐富獨特的海南名村和一位家學淵源特別深厚、極具正能量而且是高大立體的海南歷史名人形象 。

在講到探花故里高林村之地為什麼靈方面,張昌賦從生態環境的角度切入,由村口和祠堂南面的百年榕樹、上衙舊居二百年的桃樹和百合樹、村前的田洋裏(官玉帶)種植的水稻和附近各種熱帶水果樹木講起,總結該村不僅地理環境優越、文旅資源豐富、諸多基地涌現,而且古建相容並包,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歷史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旅居康養生活獨特,屬“八龍戲珠”形勢 和“四靈圍合”的格局,是人類理想的居住環境,也是孕育傑出人才的搖籃。

 張昌賦重點從人文環境闡述人為什麼傑?在講座中,他利用電子螢幕展示了高林村的“日月井”、古官道、駝峰木雕、匾額、張岳崧手書陰刻葵木楹聯等,以及張岳崧家自送榜陳嵩慶報官稱為“海南第一家”至今,這個擁有豐厚歷史文化與優美自然環境的古村落所取得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全國百村社會治理調查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全國文明村鎮和張岳崧廉政教育基地、海南省社科普及示範基地等名牌。此外,還展示了均為九宮格結構、各有1500平方米的張岳崧故居的出生祖居(上衙)、晚年所居(下衙),以及2700平方米的張氏祠堂等及其收藏的各種文物,講述文物中包含的人物故事,由這些概況及其內涵,闡明探花故里自古地靈人傑,説明張岳崧作為海南科舉時代唯一的探花,為何曾讓嘉慶皇帝大讚神州大地“何地無才”。

張昌賦結合史實重點講述了張岳崧的成才之道、為官之道、為人之道。耕讀、自學、貴人相助,促使張岳崧健康成長、逐步成才。他在海南讀過私塾,進過定安縣學,但從未在書院讀過書,粵秀書院是他1801年春渡海赴省城考取了“優貢生”後結緣的第一座書院。後來他受聘主講瓊臺書院和端溪書院,因材施教,一時間出現“人才稱盛”之況。他心懷感恩,不僅在山西等地任知縣時創建簡城書院等,還一生注重發動社會各界助學,捐助多個書院,一直髮展教育,備受讚譽。

除了在任官之地大力興辦教育、省吃儉用、薪俸有餘則捐資辦學,注重地方文化教育事業,而且還有湖北治水、協助林則徐禁煙、編纂道光《瓊州府志》……張岳崧各方面功業卓著。他把《官箴》列為族譜十則家訓之首,“讀聖賢書,任國家事,全力服務社會,身受父母養恩惠而回報社會,恭敬地做好自己供奉的職務”“節儉保廉,時記貧寒”等“為官”思想,都是他身心踐行、為官一生的忠實寫照。清、慎、勤是張岳崧的為官之道;才、智、勇,是其務實之資。張昌賦説,張岳崧秉著這六字原則,勤政廉政,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均源自他飽讀儒家經典,博古知今,恪守祖訓等所帶來的巨大動力,“為人之道體現在他崇文重學方面,張岳崧的為官之道及家風家訓等,對當下為官從政、修身齊家,仍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應該為今天的人們所謹記、所深思和效倣!”

此外,張昌賦還對張岳崧《家訓十則》進行了解讀,分析其怎麼來的,又是怎麼流傳的,具有什麼意義,而且還專門談到作為清代知名的書畫家、是與丘濬、海瑞、王佐並譽為“海南四大才子”之“寫絕”,張岳崧存世的奏折、題跋的畫冊、楷書碑記等書法作品所展現出的特點與亮點、風格和魅力。在講到與張岳崧相關的三亞崖州學宮、定安見龍塔、瓊州文峰塔等,展現張岳崧具有“三教合一”之特色的“才道”,由張岳崧延伸講到白玉蟾、丘濬、海瑞、唐胄、鐘芳、邢宥、薛遠、廖紀、王弘誨、謝寶、韓錦雲等海南本土史上重要人物,以及流寓海南的李德裕、韋執誼、胡銓、趙鼎、李光、李綱、丁謂、盧多遜、蘇東坡等眾多文化名人,張昌賦激動而興奮地説:“一部海南文化史,人才輩出,星斗麗天。這些群星照亮了曾經文化荒涼的海南大地,他們在當地興教辦學,改革陋習,推廣漢文化,功不可沒,也給後世帶來了巨大影響。海南歷史,穿越古今,海南文化,物華天寶,令人自豪!”

值得一提的是,張昌賦特別講到張岳崧為自己家鄉周圍的錦山秀水所陶醉,曾根據綠水青山的形狀和特色分別命名獅子冊、琴嶺等,並賦《高林八景》詩咏讚。如今這些景點和詩作,與張岳崧的書法作品等一樣,為遊人和探訪者們所津津樂道。探花張岳崧次子張仲彥是進士、四子中過舉人,其孫張熊祥也中舉人,一家三代功名在海南不多見。入村三代21人中有秀才、舉人、進士、探花18位及品官。張氏後人秉承先輩遺風,尚學重教,人文蔚起,代代人才輩出。如今,高林村民以歷史文化古村為榮,以詩書傳家為處世原則,民風淳樸、溫良恭讓。年輕人勤奮好學,文明禮貌,老年人久受熏陶,有儒者之風。張昌賦不僅暢談了探花故里擁有“一方水土三代功名”的美譽,還談到高林村保護與發展、德孝文化與文化自信,如及如何從歷史遺産看海南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何看待文化名村?如何復興海南傳統文化?他説,文化遺産要“形神兼備”,把傳統的“形”融入到創新的“神”中去,“歷史文化需要被創意來激活,歷史人物需要被解讀而認定,歷史人文需要被實踐所利用!”

在活動中,主辦方代表海口市家和文化研究會會長肖冰給主講人張昌賦頒發了瓊州文化大講堂的顧問證書和文創獎品,並和媒體支援單位代表新浪海南總經理馮林輝、《椰城》雜誌主編韓芍夷一起為高林村文化室捐贈了主辦方近年來推出的《我愛我家散文詩歌集》、《小空間大自在》、《家和飾界》等書籍,海口市家和文化研究會理事長林長武專門創作了《海納百川》等書法作品捐贈給主講人和張岳崧故居。張昌賦也給活動各個舉辦方捐贈了他近年來主編的張岳崧文化方面的書籍。

張昌賦在講授中全程充滿激情,不時以古論今,還對高林村的美好未來進行了預測與展望,引發陣陣喝彩與掌聲。講座結束後,海南資深媒體人張鉞對其人其課進行了點評與面對面交流。在互動環節,張昌賦還回答了現場聽眾關於高林村村名的由來、張岳崧的直系後裔等方面的一些提問。張岳崧第七代嫡系傳人張黨權講述了他25年如一日快樂守護故居、祠堂的歷程與感悟,海南男高音歌唱家李慶文原聲演唱了經典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講者與唱者共同為現場聽眾奉獻了一場歷史文化與藝術相碰撞的精神大餐。

在高林村文化室活動現場,還有海南定安探花國際旗袍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劉開碧、高林翰林文化園(三亞)顧問徐玉梅等4人組成的旗袍隊展示旗袍秀,併為聽眾奉茶,現場茶香和書香融合,給人美妙宜人的氛圍和溫暖感覺。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傑,海南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楊鑰、教師張勇剛,海口市作協顧問、小説家葉海聲,海南省電力學校原校長李小勤,定安縣鄉土文化研究會會長蔡祖平,林尤超、孫鴻斐、段萬義、丁銳、陳優美、萬宇軒、周青、諶默、國輝、思凡、張咪、張艷英等作家詩人、藝術家和歷史文化愛好者參加了活動,並在活動中就相關話題與主講人張昌賦、高林村村長張裴、高林村合作公司旅遊部經理吳亞學等進行了交流與探討。活動中,參加瓊州文化大講堂的聽眾集體參觀了高林村的古巷道、古井、棧橋、果林、水庫,以及張氏祠堂、張岳崧故居等自然和人文景觀。

張昌賦,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人。海南省張岳崧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訓院高級講師、藝術學副教授,省社科普示範基地負責人;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模範教師;省學科專家,瓊臺復興計劃、北師大百村社會治理重大項目等文史專家組成員。從事教育研究、教師培訓和黨政管理工作成績突出。常年兼聘瓊臺師範學院等教育教學及諸高校課題科研,曾任省青聯委員、省美協學術委員、省青美協秘書長。全國文保優秀個人,完成國(省)級課題十余項,編撰出版上下冊《張岳崧書法匯纂》等數部著作,其中《繡面與雕身:黎族文身文化研究》(合著)2012 年獲上海圖書展一等獎。主持省技工學校等 286 個校容校貌設計(132 項獲省一等獎)、136 個文明生態村設計(2006 年獲 CCTV-1 焦點訪談專訪);組織材料申報並獲中國傳統村落有高林等 5 個古村,入選省市文保單位 7 項;參與瓊北民居等組織申報並獲批的非遺有遺 3 項,非遺保護和利用成果明顯。

公益系列活動“瓊州文化大講堂”由海南學者肖冰和詩人彭桐倡議發起,得到眾多單位和愛心企業大力支援。大講堂自2019年3月啟動,邀請島內外文學、藝術、國學、歷史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免費為廣大市民和遊客講授,持續涵養省會城市的文化氣質,推動“書香海南”建設。該講堂不斷創新形式和內容,去年初以來,不僅每月舉辦一場,還已嘗試走進了海口、瓊海等市的一些社區和鄉村舉辦了不同的專題活動,今年計劃將推出多場蘇東坡文化專題講座和“尋跡海南歷史人物”等主題活動,以實際行動豐富更多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文化事業發展。

本次活動指導單位為海口市文聯,由海口日報社、亞太(國際)家道文化研究院、海口市家和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海南華潯品味裝飾有限公司、亞太(國際)家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海南省社科普及示範基地、海南省張岳崧教育基金會、海南省茶葉學會協辦,新浪海南、海南線上、中國網海南站為媒體支援單位,海南省旅瓊文藝家協會為學術支援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