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語文作文都備受社會公眾關注。6月7日,海南日報記者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海口附屬學校語文學科教研組長鄒燕妮、海南華僑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宋獻良、海南華僑中學高三語文教師徐永清,邀請他們對今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題進行分析點評。老師們認為,今年的高考作文是典型任務驅動式材料作文,既接地氣具體可感,又容易引發共鳴,多數考生都有話可説。同時,在寫作過程中,思辨力強,有自己獨特感悟和思考的學生更容易拿高分。
命題體現立德樹人鮮明導向
鄒燕妮介紹,今年我省的作文題目是在中國共青團成立100週年的歷史語境和追求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語文核心素養的學科語境下,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驅動,讓青年學子撰寫作文。
題目展現了傳統文化、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旨在弘揚模範精神、凝聚奮鬥力量,並對青年學子進行了生動的職業規劃教育,鼓勵學生做好人生規劃,向先模學習、從先模身上汲取精神力量,重視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同時,還要將自己的職業理想、個人價值融入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幹一行、愛一行,爭做未來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和生力軍。
2022年高考是“雙減”政策發佈之後的首次高考。宋獻良認為,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題也充分釋放了服務“雙減”改革的鮮明信號。“作文材料以榜樣的力量堅定青年理想信念,更加聚焦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考察。”宋獻良説,這也提醒教師,要強化德育作用,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營造良好語文生態環境。
把握題中關鍵詞語關係和內涵
考生們拿到作文題後,應該如何審題立意?三位老師也分別給出了他們的看法。
“材料中科學家、攝影家和建築家的事例,分別印證了作文主題‘選擇、創造、未來’。”宋獻良説,考生可在材料中梳理作文主題的脈絡,在答題時,緊扣“時代”、緊扣“人”,按照選擇什麼樣的道路、創造什麼樣的未來的邏輯入手,圍繞堅定“四個自信”、貢獻青春力量、為國建立功勳等內容,寫出內心所想。
鄒燕妮表示,今年高考作文題的主題是“選擇·創造·未來”,從材料中可以讀出三個關鍵詞的內涵與關係。“三人的選擇雖不同,但都依據他們自身的職業特點和個人的目標而確定,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自己夢想,讓我們的國家、民族和人民以及人民的生活未來更加美好。”鄒燕妮説,可見“選擇”“創造”“未來”三者應該是有機統一的。“即不同的‘選擇’決定著不同的‘創造’方式,但都是為了達到開創美好‘未來’這一目的。”
“時代需要奮發有為之人。青年如何成為奮發有為之人?那就是要做正確選擇,激情創造,擁抱未來。”徐永清也認為,考生在寫作時應該把“選擇”“創造”“未來”三者關聯起來,以“選擇”為突破口,寫“創造”,寫“未來”,“以此步步遞進,把三者融合到一起,讓文章看起來線條更流暢。”
化大為小、體現思辨精神
什麼樣的文章更容易在此次高考作文中脫穎而出,獲得高分?
鄒燕妮認為,命題人明確要求考生所寫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表明命題人希望看到一名“青年”或“高三學子”的“你”有怎樣的感悟和思考。因此考生從解讀材料到立意表達都要充分關照自“我”,作文裏一定要有“我”在場,考生要充分思考自己作為投稿人,面臨什麼樣的選擇,如何進行創造,開啟什麼樣的未來,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既體現時代特徵又符合作者年齡、身份等特點且從小處入手的真情之作。
同時,稿件要體現思辨精神。高考作文不是單純地要求學生寫一篇文章,而是要檢驗學生在語文學科四大素養層面發展的水準。基本的理性思考和辯證分析能力要在作文中體現出來。
“考生還要學會‘化大為小’。”鄒燕妮提醒,宏大主題作文強調寫作內容的時代性、社會性、熱點性,但考生容易産生千人一面的套話。因此,從小處入手,獨具匠心的構思,別開生面的論證顯得特別重要。
今 日 要 聞
MORE關 注 我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