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膾炙人口的文章,居然不是蘇軾的作品……

來源:中國網海南自貿港平臺

時間:2021-10-14

作者:

編輯:曾德春

國際人文學會(加拿大)主辦的《文化中國》2021年第3期刊登中國蘇軾研究學會李公羽論文《“廬山煙雨浙江潮”並非蘇軾作品》,全文1.6萬字。

圖為《文化中國》2021年第3期封面

文章指出:蘇東坡一生,五次經過廬山,其中元豐七年(1084)五月由貶所黃州量移汝州途中初入廬山,時間較長,作品較多。東坡所作正面描寫或間接述及廬山內容詩文數十篇。近年來,網路媒體、中小學課外閱讀、佛禪學界,甚至央視講壇等,大量傳播蘇軾《觀潮》詩(亦名《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或《瀑布亭》)。此詩並非蘇軾作品。

此詩流傳較為普遍的版本全文如下: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來無別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其中第三句,至少還有以下多種版本:

到得原來別無事,

到得原來無別事,

到得還來別無事,

到得從來無一事,

從來到得別無事。

近年轉引、解讀此詩者,介紹寫作背景時一般有如下三種情況:第一,認為這是蘇東坡最後一首詩,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第二,認為蘇東坡北歸途中為蘇過作此詩,蘇東坡結束長期流放的生活,從一個躊躇滿志、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變成一個從容面對生活、參透禪機的風燭老人。第三,認為蘇東坡聞知蘇過將任中山府通判寫成此詩,為之送行。蘇過曾權中山府通判,時間是宣和五年(1123)夏,其時蘇東坡已經終老22年。

此詩意境內涵與藝術技巧的確非同凡響,但在史料文獻中並無出處。近年各類解讀、引申層出不窮。然而大量傳播,特別是著名網站、各類自媒體摘轉頻繁,全部文稿不見出處,牽強附會,相互轉引,以訛傳訛。

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秘書長、海南省蘇學研究會理事長李公羽大量查考古籍史料、東坡文獻,與常州、九江、徐州、海南等相關東坡遺址地專家學者詳細研判,逐一查考引用此詩的多種版本,並反覆核查東坡佛禪作品、東坡終老常州時史記與作品、《東坡七集》《蘇文忠公詩編注整合》《蘇軾詩集》等權威史料,認定此詩非東坡所作。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全宋詩》72冊,第14冊中收入東坡詩作49卷,與廬山有關詩作有《遊廬山次韻章傳道》《初入廬山三首》《廬山二勝》《贈東林總長老》《題西林壁》《登廬山》,並無此詩。

特別是專門匯集東坡佛禪詩文最為經典的《東坡禪喜集》,亦無此詩。近年所有引用此詩者均無準確出處,有些學術文章引用時,所註明的“出處”,均為現當代新著,追根溯源,並無實據。

此詩或可為蘇東坡當年與佛印禪師互吟唱和,但東坡歷來不認己作,故各集不收。

圖為《文化中國》所刊中國蘇軾研究學會李公羽文章首頁

李公羽認為:在傳承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東坡文化得到空前廣泛的關注與認知。不同場合、不同層次、不同目的、不同形式,大量引用和解讀蘇軾詩詞也是一個十分喜人的文化現象。然而文化傳承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訛傳訛。特別是在中小學生教材、輔導讀物中引用古典詩文名作,更須嚴謹準確,出處清晰。

附全文:

李公羽《“廬山煙雨浙江潮”並非蘇軾作品》(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d7fc20102yzjq.html

李公羽:《“廬山煙雨浙江潮”並非蘇軾作品》(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d7fc20102yzk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