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海南大學曹量老師的邀請,昨晚聽了海大交響樂團交響組曲《南海意象》的首演,特別是我國著名指揮家卞祖善先生的精彩演繹,激情洋溢,向卞老致敬!
接觸趙曉辰博士的作品,是聽他的《海南風格鋼琴曲集》。這部作品體現出來的文化特徵,在我看來,不光值得海南音樂界關注,也應引起海南文藝界的重視,因為它觸及了海南文藝的方向性問題。
首先給人印象深刻的是作曲家對海南多元音樂文化元素田野工作的功力,所謂“采風”,諸如黎族歌謠、儋州調聲、儋州山歌、哩哩美漁歌、疍家鹹水謠、海南八音、瓊劇等等,幾乎盡收;但趙曉辰遠遠不止于種類上的繁多,也不像許多藝術家僅限于地方文化形態上的迷戀,趙曉辰對海南地域文化精神有著獨特的領悟,也可謂之“提煉”功夫,像同樣是水上“民族”,哩哩美漁歌的深情嫵媚與疍家鹹水謠的深沉鹹澀,疍家群體和臨高漁民經歷不一樣,曲調的情感基調肯定也不一樣,這一點他捕捉到了;而“盅盤舞”裏的海南八音凸顯出海南鄉鎮漢人休閒、喜樂、詼諧的個性,這樣的展現此前也並不多見。然而到此,趙曉辰還不滿足,我最欣賞的是他化用儋州山歌旋律所寫的《東坡謠》,活畫出海南時期集大成的東坡堅韌不拔而又豁達灑脫的氣質,這個“跳接”了不起。同樣,《久久不見久久見》《寶巾之戀》(三角梅之歌)也具有這樣的追求與品格。
在海南文藝界中,能夠將地域文化特色形態吃透已不易,又能從文化史的高度去定位、提煉其精神品格者,更是難上加難。還能有國際藝術語言的運用,引發中西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對普通人性的認同感,這樣經得起地方、中國、世界三重文化坐標係考驗、同時不乏時代氣息演繹的藝術作品,可謂少之又少。幸運的是,趙曉辰創作出了這樣的作品,是一位難能可貴的既有地域文化精神、又有中國氣派、還有國際范的藝術家!
正因此,我期待他的交響組曲《南海意象》,尤其聽了片段,感覺到其氣勢宏大,主旋律激昂動聽。趙曉辰無疑具備旋律方面的出色才能,這在此前鋼琴曲集裏已有體現,在《南海意象》裏同樣給人印象深刻,有些旋律甚至到了能讓人一下就感覺“挺了不起”“我記住了”這樣的地步。
但是從全曲而言,是否已更上一層樓呢?我覺得分兩面看。
一方面《南海意象》無疑具有更加宏大的抱負、雄偉的氣魄、更加複雜的結構,我們在第四樂章《騎樓老街》裏聽到瓊劇,呈現出海南本土百姓生活的煙火氣,對騎樓老街、海南民眾生活形態和文化性格都有出色的把握;在《天涯往事》樂章裏,一段動人心魄的旋律,似是伏波將軍、冼太夫人、東坡與五公等豪傑英雄“手辟南荒”精神的迴響,也像闖海人的滾滾洪流。此外,像大海的意象、萬船進發的意象、漁歌等的應用也多有出彩之處,終曲男女聲二重唱也深情激情兼具,很好地刻畫出海南自貿港以及當代中國走向深藍、開創民族偉大復興大業的豪邁性格。這些都值得肯定甚至喝彩!
但是,另一方面,個人覺得,相比于《海南風格鋼琴曲集》的相對完善,《南海意象》在掌控力上還可進一步提升,從而做到徹底的心手相應。交響思維是難度特別大的思維,儘管還不是結構更加縝密複雜的交響樂,但交響組曲畢竟也不是幾首相對獨立曲子的組合,它應該有更加嚴謹的組織形態和更加縝密的整體構思,這一點,海南本土作曲家王艷梅女士參與作曲的歌劇《紅色娘子軍》取得不錯的成績。筆者不是音樂圈內人,頂多是個音樂愛好者,所説可能不太專業,談的主要是印象,望包涵。但是作為高水準精神文化産品必定有一定相似性,所謂交響,相比于文學形態,近乎于“史詩”“復調小説”等等,那麼我們從這點出發,就發現曲作者對海南文化或南海文化的思考方式上,拿史詩的高度去衡量,還可以多一些厚度,層層遞進的邏輯也可更清晰,內在的創作激情還可更強烈自然一些。個人體會,創作像這樣的作品,認識高度特別重要,此前所述,趙曉辰已有很高的文化追求,但是,諸如海南海洋文化像潭門港、更路簿、下南洋等,乃至中華民族與海洋文化數千年來的迷夢哲思,在樂思中還應該聽到更多的“折射”甚至“轟鳴”。目前看,組曲的音樂結構多少還有些元素化,還未能做到渾然一體,一氣呵成,或許還需要重新捋捋,有些地方可以刪削,該加強的加強,該豐富的豐富。像孔見《海南島傳》等高水準的文化史作品可作參考,這樣可以在更宏大的歷史文化框架中去提升作品的境界。
總之,這是一部具有大作潛質的音樂作品,就海南音樂文化史而言,它已擁有可觀的地位,我期待在曲作家、指揮家、演奏家的共同努力下,這部作品能臻于完善,成為載入史冊的宏偉樂章!
注:本文作者係海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今 日 要 聞
MORE關 注 我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