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萬寧灣仔頭史前遺址出土陶片上有了“刻畫紋”
3000年前海南島民就“愛美”
亞裏士多德説,愛美是人的天性。
這不,近日在萬寧的一場考古發現告訴我們,3000多年前的海南人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已經切切實實有著對美的追求。
這是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們在位於萬寧神州半島的灣仔頭村發現的一處新的史前文明遺址。從遺址中出土的陶片等文物顯示,早在3000多年前,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在編制漁網捕魚果腹的同時,已經有了對更高品質生活的追求:部分出土的陶片上已有了裝飾用的“刻畫紋”。
灣仔頭遺址出土的陶片上,可見清晰的紋絡。海南省博物館供圖
3000多年前的海南人如何“愛美”?讓我們走進灣仔頭遺址一看究竟。
偶然發現:
山藥地裏的古陶片帶出大片遺址
灣仔頭遺址的發現,源於一個偶然。
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工作隊主任、副研究員王明忠介紹,2017年他率隊在神州半島進行全面考察,在考察到灣仔頭村時,考古人員無意間看到有村民在地裏挖山藥,帶出來的泥土中有一些陶片。
這些陶片馬上就引起了王明忠的注意。在仔細查看、分析了陶片後,王明忠判斷,這裡存在一個史前遺址。
位於萬寧神州半島的灣仔頭村處於一個風平浪靜的灣區,這裡不僅土地肥沃,而且有著豐富的漁業資源。如果歷史上的環境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遷,那麼灣仔頭村的環境是適合以採摘、捕魚為生的史前人類居住的。
2019年,考古隊對灣仔頭村進行了細緻的調查、勘探,初步確定了遺址的具體地點和面積:灣仔頭遺址位於神州半島正中北部,北依老爺海,勘探範圍位於遺址東北部區域,面積為1.2萬平方米,確認文物埋藏的區域面積約為9723.8平方米。
不過,在確定文物埋藏區域後,考古隊並沒有選擇第一時間發掘。
“主要還是出於保護遺址的目的。”王明忠説,一般來説,大部分的遺址,考古隊都不會主動去發掘,只有當有學術研究的目的,或有發掘的必要時,才會主動發掘遺址。發掘遺址需要經過完善的準備,包括向國家文物局申報等,“灣仔頭遺址屬於搶救性發掘,只涉及邊緣大約300平方米的範圍。”
灣仔頭遺址發掘現場。海南省博物館供圖
據介紹,因為萬寧市政府對神州半島的開發規劃,劃入了灣仔頭遺址邊緣一小部分區域,考古隊不得不在開發前對這一片區域作搶救性發掘。
在遺址的發掘現場,若干個方形大坑裏,考古隊員們仍然在緊張地忙碌著。發掘工作從今年11月1日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
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灣仔頭遺址出土的遺址文物中除了有石斧、紡輪等史前文物外,還發現了宋代的青瓷、釉瓷碗等。這裡出土的史前文物與此前考古專家在神州半島踏頭遺址出土的文物類型較為相似,可判斷它們為同一時期,距今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
文物説話:
解決溫飽後對美的追求
雖然3000多年前距離現在非常遙遠,但是透過已經出土的文物,還是大致能夠看出當時人們的生活。
灣仔頭遺址出土的文物除了大大小小的石器、陶器碎片外,還有一些有趣的器物。
比如荔枝核大小的陶球。據海南省博物館原副館長、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郝思德介紹,這個陶球應該是用陶瓷磨製成的紡輪,通過這個小小的工具,當時的居民應當能夠簡單縫製一些衣服。
在灣仔頭遺址的考古發現中,考古隊員們注意到一些陶器碎片表面有著不同尋常的紋絡。有的紋絡以豎線為主,有的紋絡以波浪紋為主,還有的呈現出斜線加波浪紋。小小的陶片上,為什麼要刻畫出這些紋絡呢?考古隊員們認為,這些花紋應當是用繩子勒成的或專門刻畫的。當時的居民為陶器上增加這些裝飾,一是能增加陶器的防滑效果,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追求美觀。
郝思德認為,在陶器的外觀上追求美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灣仔頭的居民應該初步解決了溫飽問題,“才有心思有了對審美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初步整理遺址發掘出的文物後,考古隊員們已經能夠使用出土的陶片拼出完整的罐底。這些拼出的罐底不僅光滑平整度較高,器形也比較規則,展示出3000多年前人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制陶技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蔣新榮説,這説明在3000至5000年前,海南新石器時代的原住民已經掌握了“慢轉輪”的制陶技術。
灣仔頭遺址出土的陶片。海南省博物館供圖
“初步分析,這些古陶片多來自生火煮東西的‘炊器’和存放淡水、食物的儲存器。”蔣新榮表示,“炊器”含沙量較高外表粗糙,裏面光滑;記憶體裏外都相對比較光滑,陶胎較厚,更便於存儲食物。他判斷,結合現場已出土及未出土的陶片數量,這個聚落很有可能有一個制陶作坊。
這些考古發現都説明,萬寧灣仔頭區域的史前居民們已經有了相當的文明程度。
遺址鑒定:一萬年前海南島就有人居住
“灣仔頭遺址要確定具體年份,還需要做進一步的鑒定。”王明忠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灣仔頭遺址已有大約3000多年的歷史,它是萬寧沿海一帶的石器文明,再一次證明了石器時代萬寧區域就有較多的聚落活動,“這裡發現的文物,為我們後續研究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等有著很大的幫助。”
王明忠還表示,通過比對,此次出土的文物與此前萬寧踏頭遺址出土的文物類型較為相似,可判斷它們應歸屬為同一時期。這對構建和完善海南東南沿海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為南島語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對研究海南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有很大的價值。
“在外界看來,海南文化很貧瘠,但其實海南的文化底蘊是很豐富的,只不過鮮有史料記載。目前考古工作隊正在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王明忠表示,海南此前先後發掘了陵水橋山、蓮子灣以及三亞英墩、落筆洞等遺址,近年來多處遺址的發掘證明,一萬年以前海南島上就有人居住。
萬寧灣仔頭遺址的發現,雖然解答了一部分關於古代海南居民生活的疑問,卻也帶來一些新的疑惑。王明忠介紹,根據土質形狀、顏色、所含雜質情況,此次考古遺址地層共分為六層,其中第一、二、三層為現代村民活動形成,四層為宋代地層,在這一層出土了一些宋代瓷器。
而令人不解的是,出土陶片的遺址第六層,和出土瓷器的宋代底層之間,又寬又厚的第五層卻沒有人類活動的痕跡。
“我們把這一層稱之為‘間歇層’。”王明忠説,這表示灣仔頭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到宋代前存在上千年的“斷代”。
那麼,這一千年之間,這些已經基本實現果腹,有了審美需求的海南人去哪了?地質變化遷徙?還是遭遇了瘟疫災荒?一千年之後,又是什麼人,通過怎樣的方式回到這裡,再次建立人類文明?
這些疑惑都需要未來的考古發現來解答。
今 日 要 聞
MORE關 注 我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