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中學學生在上航太教育課。 (受訪者供圖)
嫦娥五號(資料圖)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資料圖)
“‘3、2、1,發射!’指揮員話音一落,海天交界處就被染成了紅色——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噴射出巨大的火焰,宛如燦陽般散落光與暖,照亮天際,也沸騰了每一位中國人內心深處的航太深情!”
這是文昌中學科技社微星部成員韓明君同學寫在日記的一段話。11月24日,文昌中學組織14位來自科技社微星部的成員及其家長,一同前往文昌市龍樓鎮見證具有歷史意義的“嫦娥五號”奔月之行。
作為“中國第四座航太之城”裏的重點學校,文昌中學也是海南省內唯一一所將航太教育列入校本課程的學校,豐富的航太科普教育滿足了學生對未知以及未來的深層探索興趣,引導學生將視角由地面提升到太空。
學生名字刻上“少年星一號”
作為新興航太城,文昌對青少年航太知識和興趣的培養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
“這是我們的微星測控站,裏面配備了監測大屏、測控平臺、火箭模型和微星展示臺。”12月2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文昌中學的微星測控站,太空圖案的室內裝飾,簡明流線的設計與微藍的燈光將氛圍營造得科技感十足。
“在測控平臺上實時顯示的是2018年成功發射的‘少年星一號’的各項運作數據,也可以看到它的飛行軌跡,實現了‘天地互動’。”文昌中學教研室副主任傅啟地向記者介紹,“‘少年星一號’衛星上面,刻有文昌中學兩名學生的名字。”
時間回溯到2016年,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教育學會聯合發起了“中國少年微星計劃”,向全國中小學生徵集太空夢想,意在發射首顆由全國中小學生共同創意、設計並動手製作的立方體納衛星。
在活動的“創星”階段,組委會從全國上千所中小學徵集到超過10萬個創意,文昌中學學子的創意脫穎而出,使該校成為組委會認定的全國首個“輪值主席學校”。
2018年2月2日,我國首顆教育共用衛星“少年星一號”發射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其身上鐫刻了包括文昌中學學子林小涼、尚洋洋在內的參與“少年星”原型星設計和組裝的學生名字。
“近水樓臺”開設校本課程
林小涼現就讀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機械專業,回憶起高中時經歷過的航太往事,他説那是一段熱血沸騰的青春歲月。
“看到火箭從家鄉騰空而起,心中對宇宙太空與科學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採訪中,林小涼表示,他從初中開始就對物理有濃厚的興趣,高中就加入了文昌中學科技社。在文昌中學,像林小涼一樣對航太科技有濃厚興趣的學生不在少數。
“為了讓更多文昌學子得到系統的航太教育,文昌中學于2017年開始籌備航太教育校本課程,現已在全校鋪開。”文昌中學物理教師譚理川介紹,在文昌航太城加速建設的大背景下,文昌中學發展航太特色教育,得到了文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援和幫助。
“投入專項建設和學習經費建設微星測控站、航太創客實驗室、3D列印室等,為文昌中學成為全國航太特色學校打下了堅實基礎。”譚理川説,航太科普教育門檻高、可複製性低,文昌中學開設航太教育校本課程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文昌中學現已完成航太教育校本課程教材的編寫。譚理川是教材的主要編寫人,他説:“航太事業的發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不但要讓學生們了解我國的航太發展史、未來偉大的航太計劃,而且要不斷激發他們對祖國的自豪感,希望能借助航太教育,樹立學生們成為航太人的遠大志向。”
航太教育以興趣為起點
“一直以來文昌中學把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作為學校的重點工作之一,鼓勵全體師生參與科技教育活動,堅持開展以科技創新為亮點的校園文化活動,在廣大師生的努力下至今已獲得各級各類科技創新獎項800多項。”文昌中學副校長朱曉峰介紹。
“碩果纍纍,興趣是最強驅動力。”譚理川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實際上,航太科普教育與中學教育是相互促進的。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物理知識,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結合航太科技,它能讓課程更加生動活潑,學生接受起來更加容易。此外,航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除了文昌中學開設航太教育校本課程,我省教育部門也大力發展深空科普教育和研學旅遊——2018年10月,海南省教育廳公佈海南省第一批省級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時,文昌市航太科普館就榜上有名。
目前,該館內展出有東方紅一號衛星、太空梭、月球車、月球著陸器、宇航員訓練服等實物與模型。孩子們可以在科普館濃厚的航太氛圍內,感受我國航太事業的輝煌成就,以及航太科學家及航太員為實現中國航太夢作出的巨大貢獻。
今 日 要 聞
MORE關 注 我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