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構建教育扶貧全覆蓋體系 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來源:海南日報

時間:2020-12-09

作者:李夢瑤 秦海靈 陳歡歡

編輯:王彬濤

原標題:

瓊中構建教育扶貧全覆蓋體系,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全程有資助 娃娃上學底氣足

日前,瓊中紅毛希望小學,學生在朗讀課文。近年來,瓊中將財政補貼資金向偏遠鄉村教師傾斜,形成一支留得住的優質教師隊伍,吸引大量學生回流。 記者李天平 攝

3年前,當省外教師羅勇競聘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中小學校校長,被分配到該縣太平學校時,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面臨這樣一個“爛攤子”——學校沒有圍墻,36名學生集體輟學,教學成績長期墊底。

3年後,羅勇依舊是這所瓊中最偏遠的九年一貫制學校校長,只是他所面對的境況已大不相同——不僅學校硬體設施得到巨大改善,36名學生全部被勸回,教學成績躍至全縣中游,更吸引不少生源“回流”。

太平學校的蛻變,是瓊中推動教育扶貧的一次生動實踐。

過去5年,瓊中按照“全上學、全資助、上好學、促成長”的目標,在學生資助、控輟保學、改善辦學條件等方面精準發力,用小財政辦起“富教育”,讓越來越多的城鄉學生享受到教育均衡發展的成果。

不漏一人 建立全覆蓋資助體系

每天放學後,14歲的李家慧都會穿好球鞋球襪,飛馳在瓊中陽江學校的足球場上。“我喜歡踢足球,之前還拿過不少比賽的獎牌呢。”眼前的李家慧一臉神采飛揚,而在幾年前,她的父母卻一度動過讓她和妹妹輟學的念頭。

“原先家裏沒有什麼産業,一年到頭收入微薄,別説兩個孩子的學費了,平時家裏想要吃頓肉都難。”李家慧的父親李忠明告訴記者,直到2015年他們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兩個女兒的一卡通存摺陸續收到教育補助,這才讓姐妹倆得以繼續上學,並讓李家慧有機會展現出自己的足球天賦。

類似于李家慧的故事,過去幾年在瓊中的偏遠鄉鎮不斷上演。

“每年開學前,瓊中每所學校都會專門成立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上學資訊核查工作領導小組,對照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名單,對‘因學致貧’的困難家庭進行調查登記、精準識別,確保不漏掉一個貧困生。”瓊中教育局局長傅永東介紹,2016年至2020年,瓊中累計發放生活補貼和國家助學金1.128億元,惠及貧困學生3.2萬餘人次。

從學前教育到大學的“全程資助”體系,讓瓊中的因貧輟學現象基本消失,而在家訪調查基礎上打造的“一對一”關愛體系,則建立起可持續幫扶長效機制。

曾輟學在家的瓊中太平學校初三年級學生王永誠,返回課堂後一直心不在焉。“有一次我發現他上課時在書上畫畫,湊過去一看,畫得還真是不錯。”在察覺到王永誠的消極情緒後,羅勇因人施策,為他建立起愛心幫扶成長檔案,並自掏腰包花了300多元給他買來一套畫具。或許是有了“被認可”的感覺,王永誠開始認真上課,不到一年,總分提升了160余分。

包括王永誠在內,目前瓊中共有6000余名貧困學生、留守兒童和“問題學生”被納入“一對一”關愛體系,2000多名責任教師作為他們的“代理家長”,每天一見面,每週一談話,每月一家訪,每學期一次幫扶效果評估,正讓越來越多孩子的精神面貌發生明顯變化。

全面改薄 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低矮破舊的教學樓搖身一變成為4層高的現代化教學樓,學生宿舍由原先的簡易板房被嶄新樓房所替代,坑洼的沙石操場鋪上塑膠跑道與人工草皮……這幾年,眼看校園面貌煥然一新,在瓊中上安鄉南萬小學教書多年的王積文感觸不可謂不深,“學習和生活環境都變好了,如今和城裏的學校幾乎沒什麼兩樣。”

南萬小學短短幾年間的巨大變化,是瓊中縣委、縣政府對“再窮不能窮教育”這一承諾的兌現。

自2015年以來,瓊中各級財政累計投入6億余元,實施義務教育學校“全面改薄”、標準化學校建設、農村教師週轉宿舍建設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程和瓊中中學創建省一級學校工程,以及兩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

截至目前,瓊中已投入1.5億元新建縣實驗小學,投入3000多萬元新建縣幼兒園,讓全縣38所完全小學以上學校和22個教學點及15所公辦幼兒園的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全縣各中小學校均基本達到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條件標準。

目前,瓊中共有4所省級規範化學校、36所縣級規範化學校、40所標準化學校。

“辦好教育,除了建好校園,還要有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傅永東介紹,近年來瓊中一方面利用“一市(縣)兩校一園”工程,引進華中師範大學及其附中、附小等優質教育資源;一方面利用“好校長好教師”工程,先後引進優秀校長21名、學科骨幹教師69名,將當地鄉村教師隊伍的優秀骨幹比例從10%提升到20%。

改善“硬體”,優化“軟體”,換來的是瓊中教育狀況的大為改觀——不僅在5年時間裏吸引超3000名學生從縣外各校回流,今年高考更有本縣學生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學人文科學試驗班,實現瓊中教育史上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