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錦傳承創新引關注 千年“活化石”期待煥生機

來源:海南日報

時間:2020-12-08

作者:郭萃

編輯:王彬濤

在上海時裝周的現代T臺和海口騎樓的夢幻光影中,古老的海南黎錦綻放出時尚的生機。作為海南首個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海南黎錦,再一次引發了社會及業界的極大關注。在日前舉辦的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系列活動“非遺傳承與創新”專題論壇上,來自業界的專家學者更圍繞黎錦的傳承與創新展開討論。

來自國內織錦和刺繡行業的專家學者重新梳理海南黎錦的優勢與特色,海南黎錦傳承遇到的問題與困難,並呼籲各方應抓住這一難得機遇,讓海南黎苗錦繡文化重煥異彩。

瑰寶:黎錦文化古韻之美

海南黎錦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研究價值,黎錦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之一,被稱為紡織業的“活化石”。2009年10月,海南黎族織錦紡、染、織、繡技藝被列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急需保護名錄”。

論壇現場,原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説道,海南各個區域黎錦不盡相同,東方、昌江一帶扎染與織造相結合的織錦,白沙一帶的雙面繡和簡裙、花帶、崖州被等黎錦服飾異彩紛呈,享有“黎錦光輝艷若雲”之美譽。

龍被更是黎族織錦藝術之精品。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符秀英錶示,由於龍被製作需要較高的工藝,費時且費力等,目前掌握龍被紡織技術的黎族婦女已為數不多,龍被藝術已瀕臨失傳。

“黎錦傳統技藝是海南的寶藏文化,做好黎錦的保護和發展可以為海南自貿港建設錦上添花。”海南省溫州商會會長王東雲如是説。

傳承:古老技藝煥發新生

傳承和保護黎錦技藝,海南已在行動。

省旅文廳二級調研員劉實葵説,在文旅部的支援指導下,海南一直致力於黎錦技藝的保護與傳承。11年來,海南省政府共投入保護經費1.026億元,用於建設5個黎錦技藝專題傳習場館,45個黎錦傳習所,在62所中小學校開展了黎錦技藝進校園實踐課,培養2萬多名學生參與學習。

目前海南全省各市縣有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316人,其中省級30人,國家級3人,他們都是守護黎錦文化的一線踐行者。

作為黎錦傳承人,張潮瑛不僅出入任何公開場合都喜歡穿著黎錦,同時她還借助新媒體平臺把黎錦帶到線上“直播間”展銷,成為一名“帶貨主播”,穿著黎錦“跳”出了百萬銷售額,並線上下開辦黎錦傳習班義務教學。

為更好地弘揚黎錦文化,海南黎錦還先後亮相上海時裝周、中國國際時裝周、斐濟時裝周,演繹了一場民族風情與時尚元素交相輝映的時裝大秀,生動詮釋了黎錦技藝在保護傳承與創新的表達訴求。黎錦也多次走出國門,到英國、義大利、南韓、日本等國家進行展演,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向世界展示黎錦技藝。

建議:文旅融合傳承創新

怎樣使瀕臨失傳的黎錦織造工藝得以繼承和發揚,走向五洲四海?

周和平認為,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對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和服飾製作進行創造性發展和轉化,開發文創産品,使傳統技藝煥發生機,引領時尚,走向國際。

省旅文廳公共文化處(非遺處)處長饒瓊娟表示,既要以政府為主,又要發揮好民間力量,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做好非遺的傳播。主動擁抱網際網路,借助新媒體力量傳播,是非遺、傳統文化向國際傳播的重要途徑。

對於黎錦如何更好地走向市場走進生活,黎錦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劉香蘭認為,黎錦的圖騰等元素不僅可以點綴時尚服裝、包包、圍巾,也可以融入隨處可見的壁挂、杯墊、床上用品、抱枕乃至生活裝飾品中。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裘海索有個大膽的想法,未來可以在黎錦制度化保護形態下,嘗試引入先進技術,加大傳統黎錦服飾及周邊産品的生産,滿足更多人對黎錦産品的需求。

“作為海口十大公共設施文化建設項目,海南省非遺展示中心現在已經立項並動工,未來會在非遺展示中心有一個黎錦館。我們希望將其打造成為一個鮮活的、貼近生活的黎錦展示館,讓它成為一個文創産品的孵化中心。”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陳佩對黎錦的傳承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