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信産業化帶來的啟示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2020-10-22

作者:張文卓

編輯:任世昕

量子通信是中國科技的一張名片,應該説目前打通了科學研究和應用技術産業化的領域,橫跨“産學研”,在基礎科學、應用技術領域和産業化方面都獲得了讓人矚目的成果——在量子通信學術領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取得了領先世界的地位;在量子通信産業領域先後誕生了科大國盾量子、國科量子網路、北京中創為量子等明星企業。

筆者曾經在中國科學院量子資訊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任副研究員,是“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團隊的成員。目前離職,投身量子資訊産業的科技創業。筆者認為,量子通信産業化的經驗給了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有益於促進産學研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

近年來中國的科學研究碩果纍纍,論文數已經穩坐世界第一,論文引用次數也逐漸超越英法德日,逼近美國,相信不遠的將來也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在應用技術上中國也造出了多臺世界領先的機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其中一個代表,其他還包括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天眼”,“悟空號”暗物質探測衛星,“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以及將要建成的“中國空間站”等等。中國的高鐵也已經成為了世界鐵路的標桿,中國的智慧手機各大品牌總産量也已經穩居世界第一。

但是這些世界領先的機器的內部卻依然逃脫不開很多核心器件無法自主掌握,必須依賴從發達國家進口的窘境。從中興事件到華為被封鎖,這一系列事件為中國科技界敲響了警鐘,儘管國家投入了很大的資金髮展積體電路,但是這一資訊技術最重要的器件依然讓整個中國資訊産業一籌莫展。

量子通信打通了“科學—技術—産業”的壁壘,應該是國家為了産業升級大力扶植的方向,通過産業發展吸引更多的高端技術人才,逐步解決核心器件受制於人的問題。

筆者在實踐中發現,中國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依然存在學術圈和産業圈脫節。筆者一直提倡一個指標,那就是理工科博士去産業界工作的比例從某種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科技水準,能夠看出學術界和産業界在多大程度上打通了壁壘。發達國家的這個指標目前遠遠高於中國。應該看到,中國大量的理工科博士的去向還主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很多工科博士的訓練甚至和理科博士雷同,以設計科學實驗,撰寫論文為主,而不是解決具體的技術難題,給産業上帶來收益。

量子通信産業的良性發展告訴我們,從基礎科學到應用技術再到形成産業,這條鏈的打通需要有很多頂尖人才主動從學術圈跳到産業圈,推動技術進步和革新。所以量子通信的意義對中國來説不僅僅是世界領先的科學研究以及最安全的資訊加密技術,同時能促進高端人才從學術圈向産業圈流動,成為中國産業升級的一個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