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省級層面首提義務教育“項目化學習”

來源:中國青年報

時間:2020-10-20

作者:王燁捷

編輯:任世昕

上海市和田路小學學生進行生活小調查探究學習。上海市和田路小學供圖

上海市盧灣中學項目化學習現場。盧灣中學供圖

如果學校上課的黑板有彈幕,課堂將會發生什麼變化?外星球高級文明想要把地球改造成立方體星球,你能評估和預測這將對地球生命産生怎樣的影響嗎?如何將蒼蠅的一生描述得盪氣迴腸?如何改造礦泉水瓶,讓手部殘疾人群可以輕鬆擰開蓋子?

這些刁鑽而又有趣的話題,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將會在未來3年裏成為上海100所中小學校課堂上需要學生完成的“項目”。

根據上海市教委日前出臺的《義務教育項目化學習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一種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為導向,以項目化學習的實踐和研究為著力點,以活動項目、學科項目、跨學科項目為載體的全新教學方式變革,將在100所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主動申請的中小學校裏開展。

“消滅小偷的,是數字支付;讓自行車修理工變少的,是共用單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告訴記者,在這個崇尚創新、不斷發生顛覆變革的新時代,以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問題能力為主要目的的“項目化學習”將會成為教育的“新常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上海是全國首個在省級層面提出全面推進義務教育階段“項目化”學習的城市。

花6周時間“設計大山”值不值

項目化學習,近來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熱詞”。此前,芬蘭赫爾辛基教育局下發通知稱,要在2020年正式“廢除”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課程式教育,轉而採取項目化教學法,以生活中的實際場景為主題進行教學。

芬蘭教育部長Marjo Kyllonen這樣解釋這場變革——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地理、歷史這樣的分科教育系統已經使用了快200年,我們現在需要更加適合21世紀的教育。

記者注意到,這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上海也有。教育學者和校長們從2016年開始已經默默探索起了項目化教學。

上海市盧灣中學,是一所面臨著中考壓力但仍能擠出每週1個集中課時、1個分散課時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初級中學。這裡的八年級學生,歷經6周時間,完成了一項“設計大山”的任務。這一過程中,學生們要掌握生命科學領域的生物與非生物環境關係、珍稀植物基本特徵、動植物種群分佈、人體激素分泌等知識點,還要掌握地理科學領域的植物分佈區自然地理特徵、分佈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特點、城市進化推進、氣溫降水的時空分佈特點等。

該校校長張怡告訴記者,這種指向“創造力”的學習受到學生們的歡迎,項目結束時,還開展了師生共同參與的課程評價會,“減少一些學科類的、記憶性的刷題,騰出時間讓學生做項目、多思考”。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研究員夏雪梅長期從事“指向創造性問題解決的項目化學習”研究。她説,創造性問題不是為了“怪”而“怪”,其背後有邏輯和知識能力的綜合深化內涵。對這類問題的探究,能對學生知識學習成就、知識深度、知識獲取速度、知識留存度等都帶來極大的好處,“項目化學習對知識獲取的貢獻度非常高。”

你沒見過的“神奇”小學課堂

小學階段,被眾多教育學者認為是最適合引入項目化教學的課堂。這個年齡段,是孩子們的教學啟蒙階段,知識吸收快、學生好奇心強。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上海要培養具有紅色基因、國際視野、創新意識的孩子。而小學正是介入創新教育的最佳階段。

在“項目化學習”驅動下,上海的小學課堂呈現出一番“神奇”景象。不僅是理工科教學,就連語文教學,也一樣可以具備“創造力”。

上海浦東新區浦師附小是一所以語文作文教學出名的小學。前不久,學校語文老師給三年級的孩子們列出一個“項目”——自己辦一個出版社,出一份學生愛看的報紙。孩子們組成了不同的出版小組,他們自製問卷,抽樣調查全校學生喜歡什麼。又根據調查結果,分工協作,做出了一份份A3紙大小的報紙。

在這一過程中,他們要經受問卷設計、問卷髮放、報紙內容設計、版式設計、成本核算、定價策略、報紙銷售、數字化收款等種種考驗。一份報紙做下來,孩子們的綜合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最近的消息是,孩子們經過討論,準備把賣報所得捐給上海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過程幾乎沒有佔用多餘的課時,全都利用語文課程教學節約出來的時間進行。

在另一頭,上海市靜安區和田路小學校園裏,600多個孩子組成了101個項目小組,孩子們自己設計的項目包括“最美的手”“快遞怎樣送到我們手中”“不同職業為什麼有不同的帽子”等。有一個項目小組,專門探究了不同類型水龍頭在不同情況下的節水功效,還就此給學校出具了一份改造水龍頭的建議報告。

“過去,我們是一個學生有想法,多個老師來幫忙實現。但這種做法不可持續。”上海市和田路小學校長張軍瑾告訴記者,這所學校的學生曾經拿過全國發明創造大獎,但這只是“個例”,“新時代了,我們要培養有創造力的孩子,不是説培養一個兩個,而是應該有一個普遍性的教育模式。”

記者注意到,這樣“神奇”的小學課堂,如今正如雨後春筍般在上海各所小學裏崛起。上海市徐匯區的高安路一小,最早開始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問、質疑,現在又開設了跨學科課程;康健外國語小學,採取了“4+1”教學法,每週4天上學科課程,1天全天進行綜合主題式活動課。

“我們的老師,要跳出舒適圈,來適應學生、學校的新變化。”徐匯區教育局副局長錢佩紅説。

教學顛覆,教師受得了嗎

師資力量,是“項目化學習”政策制定者和實施者目前最關心的一個問題。誰都知道項目化學習有效、有益,但一個項目往往涉及多個學科的交叉,老師們受得了這樣的顛覆嗎?

“最需要改變的,是老師,而不是學生。低年級學生天生就是好奇驅動,關鍵看老師會不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張軍瑾告訴記者,項目化學習要求教師本身進行3個方面的“大變革”——一是提問能力,教師本身就應該是一個愛提問、會提問的人,“老師過去拿本書照著往下教,這樣不行了”;二是教研形式變革,教師歷來是“師傅帶徒弟”式培訓,一些教師比較“短視”,只看到眼前每節課的知識點,卻並未注意如何培養人;三是整合學科教學的能力,教師未來可能不是只能教一門學科的老師,而應成為一個具備多項交叉學科能力的人。

這種對教師的要求,堪稱“史上最難”,但也絕非“不可實現”。

上海浦東,浦師附小的老師們,就利用暑假4周的時間,集中學習了“如何進行項目化學習”。16名以90後為主的老師在網課平臺上組成一個學習小組,由2名老師領讀、1名專家點評,他們重點學習了《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一書。

每個章節,16名來自語文、數學、英語、自然、音樂、美術等全部學科的青年教師都要發表觀點,並設計話題和教案。最終,教師們要各自完成一份與自己學科相關的項目作業。而這項作業,在開學後,則成為校園裏的16個項目化學習課堂實踐。

“交叉學科的項目,最終需要把老師們聚集在一起做課件、做方案,費時費力。但這是必經之路。”該校副校長孫靜全程主持了這次學習,“老師們也都意識到,要改變了”。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介紹,針對項目化學習,上海市級、區級教育科學院都組織專門的在職在崗教師培訓,今後會推出“種子教師”“種子學校”。此外,他也鼓勵學校納入專家、家長、校外機構等力量,讓“教師隊伍”來自各行各業。

在評價方面,賈煒説,今後上海義務教育階段的評價改革也會把項目化學習納入考量。比如,在中考綜合評價、高中自主錄取等環節中,適當增加“項目化學習”的考量;在小學生成長手冊中,也適當體現“項目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