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培養要著力服務需求和能力養成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2020-10-14

作者:卿石鬆

編輯:任世昕

中原工程管具公司博士藺剛(右),在西南項目部操作內防噴工具試壓設備。張靖攝/光明圖片

中鐵琶洲支線1標項目部邀請某高校岩土專業的王新宇博士把關坑底岩層變化處理技術方案。張長明攝/光明圖片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指出,我國高校要勇挑重擔,釋放高校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潛力,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加快技術攻關。博士畢業生作為知識的生産者、傳播者,創新創造和創新成果産業化的推動者,對於提升國家原始創新能力,獲得並維持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博士研究生教育招生規模從1981年的900人增加到2020年的10萬人,選拔和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端人才,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短板。優化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正在成為我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1、博士生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不足

● 教育目標單一,研究領域太過狹窄和專門化,主要以學科為培養單位;

● 不重視培養學生廣泛而必要的通用能力,跨學科合作研究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不足;

● 博士生沒有為學術界外部就業做好準備。

博士教育目標和培養模式單一,無法適應個人和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傳統上,博士教育旨在培養學者或高級科學專門人才,期望博士畢業後進入高校科研機構從事學術職業併為知識進步作出貢獻。基於此,目前我國博士生教育以學術型為主,專業學位博士佔比約5%。然而,隨著供需結構的轉變,博士畢業生就業去向、就業期望均表現出顯著的多元化趨勢。一是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和就業去向的多元化。近年來,博士生能夠進入高校或科研機構的只有一半左右(52%),而流向企業、黨政機關等非學術部門的越來越多。從行業分佈看也得到類似結論,除了教育、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近四成的博士畢業生分佈于其他各行各業。由此可見,旨在培養學術人才的博士教育目標和實際就業之間存在衝突和不匹配。二是博士生的入學動機、就業期望也呈現多元化特徵。四成以上的博士生認同畢業後獲得學術職位越來越難,高校科研機構不再是唯一選項。儘管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依然是博士生畢業後的首選單位,但有接近甚至超過一半的博士生打算或願意在企業、政府部門、其他事業單位尋求就業機會。單一的博士教育目標和模式無法滿足個人的多樣化職業定位。事實上,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對知識創造和創新的需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産業部門對高學歷研究人員的需求越來越大,而高校科研機構等學術勞動力市場趨於飽和,博士畢業生就業多元化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因而,單一化的培養目標已無法滿足個人、社會的多元化需求,進一步發揮博士人才的社會價值,拓展博士生教育目標是不容回避的根本問題。

博士生培養內容狹窄和專門化,使得博士畢業生的能力素質不足或與市場需求不匹配。隨著博士就業範圍的擴大,博士畢業生需要走出“象牙塔”,掌握更廣泛的能力素質,並能夠在不同的職業環境中應用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然而,在傳統的學術目標導向下,博士生培養以學術能力為重點,不太重視職業能力或通用技能的養成。同時,目前一般以二級學科博士點(專業)為單元進行博士生招生、組織和培養,部分專業甚至只有1至2位博士生導師,“孤軍奮戰”的模式使得博士生的研究領域和能力過於狹窄。由此使得博士畢業生的能力素質存在欠缺或不匹配:一是博士畢業生缺乏廣泛的通用能力。針對博士畢業生和僱主的調查表明,不管是科研工作還是其他替代性職業,博士畢業生需要同時具備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以及口頭溝通、寫作、團隊合作、人際交往和項目管理等廣泛的通用能力。然而,現有的博士教育體系強調專業知識、素養和學術能力,而無法為畢業生提供管理能力、人際交往、領導力、合作能力等就業市場所需的技能,導致博士畢業生就業能力不足或與市場需求不匹配,職業準備不充分。二是跨學科知識欠缺,跨學科、跨機構的合作交流能力不足。當今時代,學科融合和産學研協同創新需求前所未有,尤其是突破關鍵基礎理論和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關,往往需要多個學科、多個部門的共同協作。因此,即使是留在學術部門的博士研究人員,也不能再局限于自己的研究領域埋頭寫論文,而是需要具備跨學科交流、團隊合作等新的能力素質。從這個意義上説,明確市場對博士生的能力素質需求是博士教育的重要問題。博士生培養不能停留于狹窄的專業知識和某個主題的學術研究能力,跨學科研究能力和通用技能訓練應成為不可或缺的部分。事實上,拓展博士教育目標,強調能力培養正成為全球博士教育改革的趨勢。

2、進一步改革和優化博士生培養模式

● 拓展博士教育目標,從單一的學術目標轉向為各行各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

● 明確新時代博士生能力素質需求,建構博士生能力素質框架;

● 進一步改革和優化博士生培養模式,以能力養成和服務需求為重點,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博士學位教育,以組建博士生院為抓手,落實和促進跨學科、産教融合培養博士人才。

協調博士層次學術型人才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博士學位教育,以滿足社會不同部門對高級人才的需求。博士具有目標和項目的多樣化,能夠更好地滿足個人和社會的需求,強化研究者和實踐者之間,以及學術部門和産業部門之間的聯繫。一是要充分肯定專業學位等新型博士項目的價值意義,加大宣傳力度,改變重學術輕轉化應用的認知偏差;二是積極洞察産業變革需求,增設工商管理、智慧製造、研究開發等專業博士學位。可行的思路是升級工商管理碩士,設立工商管理博士(DBA),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卓越管理人才;適應中國工業4.0和提高企業研發能力的需要,針對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接近500萬,但博士層次研發人員僅佔0.9%的情況,可設立智慧製造、研究開發和管理等專業博士學位,增進前沿知識和加強現代科學研究方法訓練,培養造就科技創新和人工智慧等領域領軍人才。三是下放審核、審批許可權,鼓勵支援高校自主探索其他新型博士學位,如歐美國家已經開設的課程博士、論文博士、校企聯合培養博士、産業博士等,突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

以能力培養為重點,重新建構博士生能力清單和框架,著力培養具備“T字形”能力素質的創新型、複合型博士人才。學術學位博士生畢業後並非全部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實用技術開發、企業經營管理、自主創業也是其重要的就業去向。這要求博士生不僅要掌握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和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更需要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術能力和通用技能都是能力素質的重要維度,兩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因此,建議拓展博士生教育目標,培養具備深厚專業技能和廣泛通用能力,即“T字形”能力素質的創新型、複合型人才。一是要建構面向市場、面向未來的博士生能力素質框架,提出涵蓋學術研究能力和通用能力在內的能力素質模型,引導博士教育變革和全面的品質提升;二是制定高等教育各階段有序銜接的資格框架體系,明確本科、碩士和博士階段不同層次的資格要求,統籌安排三個階段的培養目標和內容。

搭建利益相關者的戰略聯盟,形成合作、開放、共贏的博士人才培養機制。全面提升博士生教育品質和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端人才,需要構建政府、教育機構和用人單位等利益相關者的戰略聯盟和合作夥伴關係,增強博士教育響應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和速度。一是多方共同參與建構博士生能力素質框架,增進了解,達成共識,增強各項能力素質的透明度和適切性,促進博士生能力素質的供需匹配;二是建立校企聯合創新實驗室和合作平臺,企業發佈重大科研需求並提供配套科研設備,高校提供博士生等科研人員進行聯合攻關;三是探索建立産業博士項目和人才資助機制,推進産教融合的培養模式,包括合作編寫教材、開設專業或通識課程,共同資助博士生開展前沿問題研究等。四是落實高校和科研人員的考核評價制度改革,提高主動對接和服務重大現實需求的動機和能力。總之,更好地培養博士人才,需要強化政産學研等利益相關者的聯繫和協作,從而推動博士教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一體化,創造和實現教育、科技、産業和社會的融合發展。

以組建博士生院為抓手,通過專業化組織、管理和服務,推進跨學科、産教融合的博士人才培養模式。在“大科學”時代,借鑒國際經驗,組建多種類型的博士生院,推動跨學科、跨機構培養領軍人才。按照有序和可行原則,初期可按照科學研究領域組建跨院係的博士生院,如自然科學博士生院、工程科學博士生院等,校內相關專業都可以加入,設立跨專業的大課題和攻關方向,聯合組織招生、管理和培養博士。後續可以探索組建跨機構、跨地區的博士生院,高校、科研機構和産業部門共同參與,共同制定“大科學計劃”,形成大型學術網路,滿足社會各領域對跨學科複合型創新人才的需求。博士生院是臨時性的安排和組織,具有專業化、非行政化的特徵,教育部門可以定期評估、靈活設立。這不僅有助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跨學科博士人才,也可以促進不同專業、不同機構之間的人員交流、合作,更好地落實科教結合、産教融合,提升國家原始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