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立醫療機構(下稱“社會辦醫”)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衛生健康委統計資訊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月底,全國共有醫院3.4萬個,其中非公立醫院2.2萬個,佔比64.7%,雖然佔比增幅同比不斷上升,但社會辦醫給人的印象依然不足。日前,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郝德明接受了中國網專訪,向社會闡述社會辦醫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五千人抗疫,創造四個零
談到國內醫療行業,自然避不開今年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新春伊始,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疫”悄然打響。從除夕的前一天開始,多地公立醫院的醫生和護士便不斷跨越千里來到武漢,同時,社會辦醫也行動起來,吹響了向一線進軍的號角。
“疫情面前,沒有‘公私’之分。”郝德明説,“很多社會辦醫醫務人員,自帶乾糧、自駕車輛,自發來到重災區支援。他們沒有統一分配的物資、也沒有一路的鮮花相迎,初期物資緊缺時,許多醫務人員都到了用垃圾袋自製防護服的地步,但是他們沒有退縮,在公立醫院的醫生們在接受群眾的感謝和歡送時,社會辦醫的醫務人員們很多都已經自行悄悄離開了。”
據郝德明介紹,共有五千余名社會辦醫醫務人員參與了此次“戰疫”,並創造了“四個零”(患者零死亡、零復陽,醫療零差錯、醫務人員零感染)的優異成績。
“這次疫情對於社會辦醫也是一場大考,促進我們從較為單一的‘專科為主’向更加健全的‘公共衛生’方面轉型升級。”郝德明説。
打破刻板印象,信用評價賦能
由於存在政策落實不到位,以及部分社會辦醫缺乏服務思維的問題,社會辦醫在大眾心中存在著一定的刻板印象。郝德明表示,針對社會辦醫信用不夠及服務能力不強的問題,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已經建立評測標準,並希望融合第三方信用評級體系,來糾正社會辦醫的不足與缺陷,並逐漸樹立標桿形象。目前國內有2.2萬家非公醫院,希望能樹立出2000家的優質非公醫院,向老百姓推薦服務。
“其實,社會辦醫更加注重‘四新’(新技術、理論、理念、方法),只是由於醫療資源的不平衡和部分從業人員的意識不足,讓社會辦醫變味兒了。”據郝德明表示,協會依託網際網路打造的以專科為主的“醫療協作體”雲平臺已經上線,社會辦醫將不斷為自己“賦能”,完善服務能力,轉變群眾的刻板印象。
醫療不是生意,是事業
“作為特殊行業,醫療行業和其他行業是有區別的。沒有強烈社會責任心的人,在社會辦醫中是無法存活的。”郝德明表示,由於社會辦醫與公辦醫院本質上的差別,社會辦醫醫務人員更多是發自內心的熱愛與責任。“有一小部分人,光想著怎麼掙錢,最後導致過度醫療、過度檢查的出現。這是不對的,這不是一門生意,是一生的事業。”
郝德明指出,當前非公醫療機構急需行業協會組織進行規範、引導和監督。目前解決社會辦醫所存在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要進一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著力推進黨和政府社會辦醫政策的落地,按黨的要求辦醫立院。並根據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出臺符合放管服改革要求的新政策。
郝德明表示,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也將持續關注社會辦醫的社會地位、政策福利等問題,目前也已組織了百餘場學術會議交流,增強社會辦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高手在民間,民間要合作,眾人拾柴火焰高,抱團取暖才更好。把社會辦醫辦好,辦放心,我們還任重而道遠。”郝德明説。
今 日 要 聞
MORE關 注 我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