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載滿民俗味

來源:海南日報

時間:2020-01-09

作者:周曉夢

編輯:吉志燕

採檳榔歸來。萬寧市委宣傳部供圖

萬寧檳榔顆粒飽滿。記者 袁琛 攝

農家檳榔林。記者 袁琛 攝

有古語雲:“人無貧富皆酷嗜之,以消瘴,能忍饑而不能頃刻去此。”是什麼能讓人如此愛不釋手、以至於寧可忍饑挨餓也不能沒有“它”?

答案是檳榔。海南人種檳榔、吃檳榔的風俗歷史悠久,蘇東坡被貶海南時曾描繪黎家少女口含檳榔頭插茉莉花的情景,寫下“暗麝著人簪茉莉,紅潮登頰醉檳榔”的傳世佳句。

作為我省的檳榔主要産區,在萬寧當地,檳榔不僅具有經濟作物和産業發展的價值,還被賦予了深刻的社會意義,成為必備品應用於各種傳統禮俗中。檳榔待客、檳榔納聘、檳榔禮敬……在各種生活場景中出現的小小檳榔果,承載起關於民俗文化的記憶,延綿不斷。

日常生活

嚼食青檳榔有講究

“嚼顆檳榔,和來一根煙過癮放鬆一下的道理是相同的,生活裏少不了它呀。”2019年12月21日中午,陰雨綿綿,萬寧市萬城鎮小夥黃強收工回家路上,騎著電動車繞了一小段路,到時常光顧的檳榔攤位前,付款買單,把一份青檳榔挂在右車把上,才掉頭返家。

在萬寧城鎮鄉村等地,檳榔攤位隨處可尋,前來的買客們熟門熟路,他們將切好的青檳榔塊,配上拌著蚌灰漿的蔞葉,放到嘴裏,一路走一路慢慢嚼。對許多萬寧人來説,嚼食檳榔是一種生活習慣,他們對吃檳榔有很多講究,大至鮮果産地,小至搭配的蔞葉、蚌灰等,皆深藏諸多門道。

“在處理鮮檳榔上,首先要根據青果大小切塊,然後將刷著蚌灰漿、貝殼粉的蔞葉卷成三角形,配著青果吃。刷在蔞葉上的灰,可以分為甜味和苦味的,還可以選擇加不加蔞子,也就是蔞葉藤的子,買客可以自己挑選決定。”卓海霞在萬寧禮紀鎮經營雜貨商行多年,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萬寧人。在她家那間鋪面面積不算大的商行裏,最暢銷“商品”就是擺在店門口售賣的青檳榔。

浸染多年,卓海霞記著不少關於買賣青檳榔的講究。她介紹,在當地售賣的檳榔青果,産地來源於四面八方,除了萬寧本地果以外,有三亞果、陵水果,還有越南果、緬甸果等等。

“産地不同,檳榔青果的味道不一樣。像三亞崖城果口感較軟,不澀,很受歡迎;萬寧本地果口感偏硬一些,有絲,一般是用作烤檳榔加工;越南果多苦澀,緬甸果不苦,這兩種一般配甜蔞葉吃,口感會好點。”卓海霞説,在一年當中,跟隨不同産地青果採摘上市時間不同,他們銷售也有著明顯的“季節性”,在六七月份到年底及次年年初賣海南果,三四月份到五六月份賣越南、緬甸等地果。

青果産地有講究,搭配的佐料也有説法。作為檳榔“最佳伴侶”,蔞葉和蚌灰這兩樣東西,是嚼檳榔時少不了的搭配。

根據當地人介紹和資料記載,蔞葉為“蔓生,味辛香,隨處可種。凡食檳榔必以蔞葉卷蚌灰佐之,乃澤。”蔞葉上刷的白色佐料,是用貝殼、海螺或是魷魚背部硬殼燒制磨成粉調製的膏狀物。萬寧地處海邊,蚌灰隨處可得,搭配蔞葉和佐料的檳榔,入口嚼食口感更佳,因此當地百姓每日口不離檳榔,掌握了蔞葉搭配檳榔的食用方法。

《瓊州府志·卷五》稱:“檳榔生食,必以扶留藤、古賁灰相含嚼之,吐去紅水一口,乃滑美不澀,下氣消食,俗為檳榔為命。賴扶留於此,古賁灰即礪蚌灰也,賁乃蚌之訛,瓦屋子灰亦可用。”其中所言,正是檳榔和蔞葉、蚌灰巧妙搭配和所起作用之道。

待客果品

客至敬檳榔

正如嚼青檳榔離不開蔞葉、二者聯繫緊密一樣,萬寧人在待客、婚禮、祭祀敬神等傳統禮俗中也少不了檳榔。

海南一帶有檳榔待客的風俗,古來有之,早在《南方草木狀》中已有“廣交人凡貴勝族客,必先呈此果”的記載。宋代《嶺外代答》一書,則寫道:“客至不設茶,唯以檳榔為禮”。偶爾客居嶺南的文人墨客對這一習俗也有很深的印象,記錄道:“瓊人每以檳榔代茶椰代酒,以款賓客”。對此,陸游有詩云:“且勝堆盤供苜蓿,未言滿斛進檳榔。”陳與義則寫到:“寂寂孤村竹映沙,檳榔迎客當煎茶。”

“多年來,萬寧人形成了嚼食檳榔的生活習慣,檳榔也逐漸深入人們人際關係往來等社會場景中,檳榔果成為一種表示友好交往的象徵。”萬寧市檳榔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説,古萬州(今萬寧)盛産檳榔,親朋往來,多以檳榔為禮。

在萬寧的傳統待客之道中,如有客人登門,主人會擺放出檳榔果招待,即使不會嚼檳榔,也得吃上一口表示回敬。在訪親探友時,也會有人買上檳榔果作“甜路”(海南話,含有禮物贈送性質的食物),當作隨身吃食小禮品帶到主人家。逢年過節,還會備上一些檳榔果,以敬拜年長的貴客親朋。

吃檳榔不僅成為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禮節和儀式,甚至成為是否尊重客人的基本標準。海南人曾把檳榔當成奢侈品對待,是用來招待尊貴客人的,“客至敬檳榔”也成為萬寧等一帶重要的民俗。在萬寧,新屋建成後,主人擇吉日入宅時要舉行一定的儀禮,同時宴請親戚朋友;近親要送來裝有檳榔、年糕等物的擔子以示祝賀,而主家也要備好檳榔款待來客。

婚俗必備

承載民俗記憶

在萬寧市檳榔博物館內,有一座仿製黎族茅草屋頗有意思。乍看上去,淤泥築墻、乾草遮蓋,與其他茅草屋一樣,但仔細瞧房屋窗戶,就會發現上面挂著一串串的檳榔。為何挂著檳榔?現場參觀者在聽完工作人員講解後,才明白原來這是黎族的婚房,窗上挂檳榔,寓意著“郎有情、妹有意、相敬如賓、白頭偕老”的美好祈願。

關於檳榔和愛情之間的聯繫,海南民間流傳著這樣一段故事:相傳從前,五指山下一黎寨中住著一位名叫“佰謬”的美麗姑娘,黎寨附近的青年人都爭先恐後地向她求婚。佰謬對他們説:“我不愛誰家的家産,我只愛對愛情堅貞的人。如果誰把五指山頂的檳榔摘給我,誰就是我最愛的人。”許多求婚的年輕人聽後都打了退堂鼓,不敢前往,只有一位名叫“椰果”的黎族獵手在歷經風險後,攀上五指山峰,將一束束檳榔果摘回來送給佰謬,與她結為夫妻。此後,當地人民便把檳榔果作為定親的信物。

明末清初的嶺南學者屈大均,曾在其撰寫的《廣東新語》中道,檳榔即為“賓門之郎”,意思是自家貴賓,女兒的郎君,“檳榔”之名也由此而來。嶺南有民謠:“一檳一榔。無蔞亦香。扶留似妾。賓門如郎。”長期以來,在嶺南文化中,檳榔被看作是愛情的象徵。

據了解,在萬寧當地,檳榔在婚禮中是“必備品”。在婚事之初,男方會送檳榔、茶、蔞葉至女方家,富者盛于銀盒,次之盛以錫盒、貧者以彩帕包裹送去。在説親過程中,如果女方允諾則由輩份最長者,首先開盒,手佔一枚,即為定禮。因此有俗語雲:凡女子受聘某家,就叫做“吃某氏檳榔”。這是婚俗的第一步,叫作“定禮”,也謂之“送檳榔”。

舉行婚禮時,檳榔果更是不可缺少的佳品。在婚禮宴請現場,新郎新娘都要給登門賀喜的親朋敬獻檳榔果,以表敬意。檳榔甚至成為財富、地位的象徵:“而瓊俗嫁娶,尤以檳榔之多寡為辭。”

在萬寧,檳榔果成為了婚嫁中的必備物品,既是聘禮,是定情信物,也是婚宴上禮敬之物,以此表達期待新婚夫婦婚姻美滿的願望。如今,隨著時代變遷,與檳榔寓意相關的民俗活動也在推陳出新。2018年8月17日,萬寧首屆檳榔七夕文化節舉行,活動將檳榔文化和七夕傳統文化緊密融合,向外界展示當地檳榔産業的發展成果及習俗文化。

不難發現,在萬寧當地,一顆小小的檳榔早已由簡單食物,變成了有特定含義的文化符號,它承載著民俗記憶,在人們日常生活場景的支撐中不斷延續、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