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五指山市水滿鄉的楓樹披上“紅粧”。記者 李天平 攝
12月22日,冬至。海口市三門坡鎮石嶺村吳家正在祭祖。吳恒剛 攝
編者按
節氣大雪前後海南島的那一次大幅度降溫,讓五指山的楓葉悉數變紅,層林盡染,蔚為奇觀。12月22日,冬至這一天,瓊崖大地再一次迎來降溫天氣,讓島民們享受到了一年當中難得的涼爽體感。
讓我們通過民俗和詩詞,了解冬至這一節氣裏,有過哪些文化美談。
遠溯春秋時期,國人立桿測影,桿影最長的一天為冬至。“至”是極致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稱:“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一般在每年12月21-23日交節,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夜晚時間最長。
從氣候上看,冬至是數九寒冬的開始,我國各地氣溫將持續下降。同時,作為陰陽消長的一個轉換節點,冬至又被賦予了濃厚的文化意義,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之一。
遠客思歸
一年中溫情的想念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漢唐以後,冬至日有祭祀、拜賀、宴飲等諸多活動。我國幅員遼闊,冬至日北方一般要吃餃子、餛飩,南方多煮湯圓(又稱冬至圓、冬節圓、甜丸等)、吃長線面、做糯米飯(廣東稱臘味飯)。相對而言,南方保留了更多過冬節的習俗。比如嶺南一些地區,一直延續著漂泊的遊子冬至回家過節、祭祖掃墓的舊例。潮汕一帶,拜祭當年去世還沒掃過墓的新墳則稱為“攔冬”。在海南,冬至又被稱為“小清明”,族人要團聚祭祖,部分地區也保有冬至掃墓的習俗。
雞、魚、燒肉是“團冬”宴席的必備美食。廣東冬至要吃生魚片,珠江水域出産的鯇魚就頗受青睞。“粵俗嗜魚生……以初出水潑刺者,去其皮刺,洗其血腥,細膾之以為生,紅肌白理,輕可吹起,薄如蟬翼,兩兩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屈大均《廣東新語》)除了生吃,當地人也會打邊爐吃熟魚(即用魚肉涮火鍋)。魚肉切法考究,滾在沸水中的一片片魚肉似斷似連,如紛飛的蝴蝶一樣。兼吃生魚與熟魚也蘊含著一定的養生之道:水屬陰性,鯇魚浮在水域上層,便是陰中之陽,食用可以發動身體的陽氣;而生吃易受寒涼,熟食則起到補益的功效,從而可以達到陰陽協調的平衡。
糯米性味甘溫,冬至宜食。俗語説:“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糯米製成團團圓圓的冬至圓,寄寓著闔家團圓的祈福。製成風味獨特糯米飯(可添加臘肉、香腸、瑤柱、蝦米、赤豆、花生等多種食材),雜陳著海陸豐收的盛景。糍粑的原料也是糯米,荊楚一帶的早點攤兒常見金條般的“炸糍粑”,鄂州近年的年末還專門舉辦提振鄉村經濟的“糍粑美食節”。海南苗族也有一種用山蘭糯米製成的糕粑,在冬至日食用也是為了表達年末時節稻穀豐收的喜悅。
從氣象上講,四季溫煦的海南島很難“入冬”,寒冷的特徵在海洋季風的吹拂下基本消弭殆盡。明代晚期曾擔任過瓊山教諭的李之世(字長慶,號鶴汀,廣東新會人)在海南寫下《瓊土最暖冬至後尚有菊蕊未開者》,歌咏海島冬季的風物:“炎海無霜菊後開,卻留蓓蕾待陽回。寒枝未放籬頭信,暖律先噓荻孔灰。”(古代以時令合樂律,溫暖的節候稱“暖律”。)豈止菊花,三角梅、雞蛋花、木棉花等諸多花卉都會在海島的冬日裏爭奇鬥艷,綻放出別樣的熱烈歡欣。
冬至天涯暖,遠客懷歸時。別緒總是淒迷,若問客居的遊子何時最想回到家鄉,那大約就是在冬季吧!明代定安進士王弘誨曾借一首集句詩來表達冬日回歸故里的企盼:“干戈衰謝兩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萬事糾紛猶絕粒,百年多病獨登臺。新亭舉目風景切,巫峽秋濤天地回。獨把漁竿終遠去,一生懷抱向誰開。”(王弘誨《乞歸候旨集杜·其三》)冬節來臨,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亂離之世與老病衰微怎能不讓人萌生去國還鄉的念想?一葉舟、一根竿……這一生的抱負也只有處江湖之遠的南國故鄉才可安置吧!
九九消寒
冬日里長情的告白
明代海南哲學家鐘芳寫過多首關於冬至的詩歌,如《冬至次顧洞陽韻》:“陰極陽初復,機微帝實臨。玉衡宵漸短,鳳吹興難任。渾噩羲黃世,希微太古音。茫茫炎海上,誰識顧和心。”顧洞陽即顧可久(1485—1563,字與新,號洞陽,無錫人)。他為官清廉公正、直言善諫,兩遭廷杖,屢受磨折,可謂耿直剛介的一代名臣。顧可久與瓊州淵源頗深,曾任廣東按察副使,兼管海南島防務。他曾遍訪瓊島各地,編寫了《瓊州府山海圖説》。名揚天下的海瑞也是他主持瓊州鄉試時選拔出來的人才。顧可久因遭豪強和權臣中傷,被勒令辭職。他退居鄉里後,暢情山水,歌咏自適。海瑞在顧可久去世後依然追懷這位恩師的德行,後奏檄建祠,寫下“三生不改冰雪操,萬死常留社稷身”(海瑞《謁先師顧洞陽公祠》)的讚譽之語。
鐘芳借著節令轉換,或透視人世變遷,或激評功過榮辱。他盛讚:顧可久在這片充滿熱度的土地上所體現的高德卓行以及建立的豐功偉業,有上古之世的淳樸高風,即便是最能傳情達意的精妙樂器也難以將其盡頌啊!
冬已至,春不遠。若命運乖舛波折,可謂陰氣盛極。但是,冬寒愈深,卻也正是春陽萌生恢復之時。
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樂,政有慶賞罰刑。冬天的基調裏總不免帶著寒冷、斂藏與刑罰。歷代中央政府都是在冬至頒佈下一年的歷書,古代皇帝也要在冬至這天祭天,向上天彙報一年來的國計民生。另外,冬至前一天官府還要將沒有“斬立決”的犯人拉去“出大差”(學名“秋決”),寓意是替天行道、掃除罪惡,乾淨地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冬至由此也帶著一點肅穆的哀感。
冬至不僅飽含著豐厚的哲學意蘊,也為文人士子提供了雅致的詩意空間。北方冬至天氣寒冷,古人把“數九”發展成一種雅趣,創制了各式的九九消寒圖作為漫長冬日的消遣。“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荊楚歲時記》)中國傳統哲學講究陰陽消長,陽長陰消象徵寒去暖來。九九消寒圖有圓圈式(北方俗稱“轱轆錢兒”)、文字式(常寫繁體的“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梅花式(常見樣式為九朵寒梅,每朵九瓣)。每日填染一格、一劃或一瓣,冬至後的八十一日中,有一日比一日更多的期待,日寫一劃或日染一瓣的風雅中藏著對歲月最長情的告白。
東坡先生謫居儋州時,在冬至日曾以詩酒驅遣不知歸路是何期的羈旅漫愁:“歸期那敢説,安訊不曾通。鶴鬢驚全白,犀圍尚半紅。”(蘇軾《用過韻,冬至與諸生飲酒》)一樹梅花數升酒,不知為誰零落為誰開?只有多情又惜物的春風,應是一年一度地歸來!
有情天地,天涯海角有冬日艷陽,或就是最暖的歸處!
今 日 要 聞
MORE關 注 我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