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魚幹 垂涎欲滴

來源:海南日報

時間:2019-12-27

編輯:吉志燕

金線魚幹。李天平 攝

小銀魚幹。李天平 攝

丁香魚幹。李天平 攝

除了休漁期,海南的各個港口平時都很忙碌,男人們出海打漁,女人們在家織網、賣魚,趁著好天氣,家家戶戶還晾曬起魚幹。春節前一兩個月,正是一年好時節,大大小小的魚幹紛紛登場亮相。

海南的魚幹有很多種,多得讓你叫不出名字來,除了紅魚幹、魷魚幹、鰻魚幹、墨魚幹之外,剩下的大多被概稱為小魚幹。

銀魚幹

行走在海南的各個鄉鎮,老字號的快餐店裏,都會有一道至兩道菜是小魚幹,只是不同地方種類不同、風味不同、做法也不同。

最小的魚幹是銀魚幹,在海南的各個港口、漁村都可見,但是最為出名的是三亞的,這種小魚幹只有半根火柴大小,粗細也是相倣。銀魚屬於淡水魚,平時在近海生活,只有生殖時期才會跑到淡水中繁殖,平常是吃浮游生物為主。長約七至十釐米,體長略圓,細嫩透明,色澤如銀。

三亞港門村一帶的老村民,對這種小魚幹都很有親切感。“小時候,三亞不像現在這麼繁華,我家就住在三亞河邊上,三亞河河水很清,我們可以看見成群結隊的小銀魚在河裏穿梭。到了捕撈銀魚的最佳時期,父親駕著小船,或在入海口或在近海處,每天都能捕到許多小銀魚,母親除了偶爾給我們做一些銀魚羹之外,大部分都會曬乾,做成銀魚幹。”這是出生在港門村的何鐘燕,對三亞河和銀魚幹的記憶。

她説,每年11月、12月至年初1月、2月這幾個月是一年當中小銀魚的豐收季節,這期間三亞的漁民紛紛出海捕撈和晾曬加工。那時候在碼頭邊的空地上、村裏的路邊,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都會曬著成片的小魚幹。

早中晚三餐,銀魚幹都是下飯菜,而對於父親來説,銀魚幹也是下酒菜。

何鐘燕現在在三亞經營著一家港門粉早餐店,源於兒時對小魚幹的記憶和港門村的傳統,她會在每一碗腌粉和酸粉裏放上這種銀魚幹。

巴浪魚幹

在萬寧的烏場、港北地區,盛産的小魚幹是巴浪魚,製作美味的巴浪魚幹,是烏場人的拿手好戲。

入冬後,是曬制巴浪魚幹的最好時節。在烏場碼頭邊,曬網上鋪滿了晾曬的各色魚幹。這裡用純天然曬制方法做出來的魚幹,不僅可以長時間儲存,而且很大程度保留了海鮮的獨特風味,因此受到了食客的青睞。

在烏場的漁村,你就會發現女人頭戴竹笠,腳穿雨鞋,展示著她熟練的技巧:新鮮的巴浪魚堆積在塑膠桶中的冰水裏,抓起一把放在案板旁邊,挨個去掉魚頭,接下來,把圓滾的魚身一側,從頭到尾用刀刃一劃,魚鰭便沒了,肚子剖開,內臟清理乾淨,隨後,拉著魚尾,再從尾到頭用刀面拍打兩下,刮掉魚鱗,巴浪魚就成了扁平的一片魚肉。這還沒有結束,勤勞的漁娘們還用靈巧的手指把一片片魚肉上的魚骨摘取下來。薄透柔軟的魚肉再用鹽水清理浸泡後,便等待著與陽光的接觸。

這樣曬制的巴浪魚幹,哪怕只是用隔水蒸或者油煎這樣簡單的烹飪方式,也能吃出一口鹹香。

海南的小魚幹至少有十幾種,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特點,也有自身的味道,如果不是細細品嘗,再美的語言也無法形容其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