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18-11-08 16:33:10 | 來源:《求是》 | 責任編輯:扶貧觀 治國理政觀
在變革中擺脫貧困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洪大用
《擺脫貧困》一書立足寧德實際提出的發展思路著眼于全局和長遠,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我體會最深的一點是,推進經濟社會的整體變革是擺脫貧困的必由之路。
解決貧困問題不能只“輸血”不“造血”,而是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大勢,推動經濟社會的整體變革,這是本書深入論述的一個重要理念。在書中,習近平同志一再表明,擺脫貧困不僅僅是增加人民收入,也不僅僅是硬體設施建設,而是一場深刻的、全面的、系統的經濟社會變革。一方面,經濟增長需要有相關的社會條件支撐;另一方面,只有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協同發展,才能為擺脫貧困打下紮實的基礎,創造真正美好的社會生活。
人類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最為基本的是要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處理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書中多次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統籌兼顧,生産生活生態要協調統一。在部署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時,習近平同志高度強調引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脫貧致富的必要條件……我們切不可物質上脫貧了,精神上卻愚昧了”。因此,在大力推動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以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時,習近平同志特別重視優先發展科技和教育,指出“經濟的不發達,決不能成為不辦科技教育的理由”,“我們不能等經濟發展了再來辦教育”。
推進經濟社會的整體變革還源於作者對現代社會大生産規律的科學認識和把握。例如,作者從閩東實際出發,明確提出了發展大農業的整體脫貧路子。傳統的小農業向現代大農業的轉化必然涉及到觀念、行為、體制等等方面的系統轉變,必然要求建設完整的、相互關聯的社會服務體系,由此也就意味著需要推進經濟社會的整體變革。
偉大的理論源於鮮活的實踐,反過來又有效地指導實踐。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擺脫貧困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會誤入歧途。通觀全書,作者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大膽開拓創新的精神躍然紙上。
為擺脫貧困插上文化的翅膀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 曹衛東
《擺脫貧困》一書中富有創建的戰略思想和精闢論述,構成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源頭活水,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一脈相承的政治信念、一如既往的家國情懷和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我側重談談文化建設在國家整體治理中的功能。
細讀《擺脫貧困》我們不難發現,從文化建設入手提出小到一個地區大到整個國家的整體治理思想,在習近平同志任職寧德期間就有了理論上的思考和實踐上的探索。作者在突出經濟建設中心地位的同時,高度重視文化自覺和價值重塑,“我們脫貧致富的指導思想很明確:一方面把發展商品生産,建設社會主義經濟作為根本任務和中心工作來抓,另一方面把蕩滌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污泥濁水,凈化社會風氣,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準和科學文化素質作為一項戰略目標予以重視”。作者還前瞻性地強調,脫貧致富既意味著大力發展經濟,把人民從物質匱乏約束中解放出來,也意味著要牢牢把握文化領導權,推動價值重塑,把人們從物質的崇拜中解放出來,在雙重意義上克服人的物化現象。
文化建設尤其要重視弘揚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者在書中指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民族的延續和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中華民族渡過了近代史上許多內憂外患的危機,使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有了令人敬佩的今天。這是從整個國家層面上來講的,具體到某個區域上也應該是這樣。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説,“一個地區的文化建設內容很多,有一個重要的著眼點就是要弘揚地方的傳統文化”,增強廣大人民的向心力、自尊心和自信心。書中還以畬族文化為例,強調要建立一種“吐納關係”,也就是要從文化的開放和閉合的辯證角度,推動少數民族文化與其他各個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動,尋找到各個民族文化的最大價值公約數,實現多元一體。這種包容性的文化認同,對於我們今天思考和解決民族地區問題,仍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進一步看,以文化建設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最基本的切入點是教育。全書對教育問題著墨不多,但突出強調要想從總體上擺脫貧困,就必須大力辦好教育,造就具有總體貧困意識和高度文化自覺的一代新人,打破“窮”和“愚”之間的惡性迴圈。由此可見,在作者看來,教育傳承的是具有中國精神的中華文化,培養的是具有中國意識的一代新人,支撐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十分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