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軍

發佈時間:2018-02-27 10:10:0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蔡彬
分享到:
20K

因為殘疾的原因,報名並不順利,主辦方不同意讓他參賽。但是熊軍不想放棄。


“我在報名現場站了三天兩夜,胸口上挂了一個牌子,寫著‘我要跑步’。”熊軍説,契而不捨的精神感動了主辦方,讓他拿到一個跑號。


磨練一重接一重。正式比賽的當天,入場檢錄人員不讓熊軍簽到,“死皮賴臉”又磨了半天,工作人員與他簽訂了免責協議:不管出現什麼情況,所有後果由熊軍自己承擔。


“當年在萬州街頭流浪的時候,我報名參加過一個電視節目《想挑戰嗎》,想證明自己能和正常人一樣。雖然最終沒有被選上,但我一直在等待這樣的機會。現在有希望參加馬拉松,我什麼條件都答應,只要能讓我跑就行。”熊軍説。


雖然拿的是5公里的參賽資格,但熊軍用1個多小時的時間,完成10公里全程。到達終點時,熊軍仰天大吼,淚流滿面。回家後卻只是輕鬆地給媽媽説了一句:“媽,我今天去跑步了,跑贏了。”


“媽媽,我跑完了全程”


熊軍被媒體報道後,很多人都到他水果店裏跟他合影、交流,熊軍也因此結識了很多跑友。


通過和跑友們的交流,熊軍學到更多正確的跑步知識,讓他在跑步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與追求。之後,有跑友給他報名參加了2012年杭州馬拉松,參賽的路費和住宿費都是跑友資助的。


“就這樣,在跑友的幫助下,我真正意義地參加了第一場馬拉松。雖然報名是五公里,但我跑完了半程馬拉松。”


“單腿‘蹦’跑,消耗的體力是其他參賽選手的幾倍。”在“蹦”的過程中,很多參賽運動員都為熊軍豎起大拇指;有的還會犧牲成績,放慢速度跟他一起跑;還有的會扶他一把,給他遞水、搽汗。幾乎沿線的每個人都在為他吶喊、加油。這樣的場景,讓熊軍覺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從此以後,全國各地的馬拉松賽,熊軍都積極報名參加。因為經濟條件和身體狀況的原因,熊軍報名的都是五公里。但是他最終的距離卻都不止五公里。


“我就是爭取到參賽名額,能跑多少算多少,根據自己身體情況而定,我並不是為了與他人比賽,而是自己享受,挑戰自我。”5年多時間,杭州馬拉松、西昌馬拉松、天津馬拉松、重慶馬拉松…… 33場馬拉松,熊軍越“蹦”越快,越“蹦”越遠。


2013年,北京馬拉松,寬闊的長安街,雄偉的天安門,夢中的地方出現在眼前,熊軍越“蹦”越興奮,腦海裏只有“蹦、蹦、蹦”。最終,他用時5小時57分鐘,完成了全程。到達終點的一瞬間,他再也堅持不住了,癱倒在地上。緩過氣來之後,哭著給媽媽打了個電話:“媽媽,我跑完了全程。”


“要以馬拉松般的堅持回報社會”


很多人記住了熊軍的名字,更記住了熊軍的精神。


此後,熊軍接到很多殘疾人打來的電話,因為熊軍的事跡和精神,給了他們很大的鼓勵。通過這些電話,熊軍也找到了參加馬拉松的另一層意義。


“既然我的事跡能鼓勵殘疾人自立自強,那我就可以主動幫助更多的殘疾人。”


有了這個想法後,熊軍每次到其他地方參加馬拉松前,都會在網上尋找當地的殘疾人QQ群或者微信群。入群後,了解哪些殘疾人屬於需要幫助的對象,到了當地,參加完馬拉松,就去見那些人。


2013年,在秦皇島參加完馬拉松比賽,熊軍見到了殘疾人網友小明(化名)。小明家境條件不錯,但一場意外讓年僅30歲的他坐在了輪椅上。無法接受自己殘疾的現實,小明脾氣變得暴躁,在家經常砸東西發泄,總覺得命運對他不公,還疑神疑鬼地覺得家裏人也嫌棄他。


其實熊軍沒有任何心理輔導的基礎,見到小明後,就很誠懇地跟他聊天,把自己從小的經歷和現在的狀況以及自己的想法與小明交流。一次見面和多次網上交談,小明逐漸走出了陰影,開始重新接受外面的世界。


20多歲的天津姑娘小靜(化名)是一名腦癱患者,因為自身缺陷,讓她有心裏障礙,從不出門。但是,小靜有一雙巧手,織著一手好毛衣。熊軍見到她後,用同樣的方式打開了她的心扉,並幫助她開起了網店。


“我是公益的受益人,公益讓我了解愛,懂得報恩。”熊軍説,“我曾經是一個被宣判了‘死刑’的人,是馬拉松讓我活得精彩,我也要以馬拉松般的堅持回報社會。”


2015年底,熊軍和88名愛心人士一起眾籌開了一個火鍋店。火鍋店營業的一年多時間裏,所有收益除去成本,全部拿來資助30名特困兒童讀書,累計捐贈愛心款物12萬餘元。


現在,在重慶的E萬州眾創空間,熊軍和兩名殘疾人朋友成立了一個小工作室。他們謀劃著,為當地的殘疾人開通一個電商通道,組織殘疾人在眾創空間內學習一些簡單的手藝,然後在家製作工藝品,網上售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跟多數殘疾人的接觸,以及自身的感觸,熊軍覺得,單純地給殘疾人捐贈,不如平等對待他們來得實在,當他們獲得自信後,就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去年11月,2017年西昌馬拉松舉行,熊軍也報了名。不過這次他是應主辦方邀請以志願者的身份參加。雖然不能盡情“蹦”,讓他有些遺憾,但志願者,何嘗不是精神上的另一種“奔跑”?


<  1  2  3  4  


相關內容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