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貴港市港北區慶豐鎮六松村,一條全長約6公里的水渠穿插在連片的高標準農田中,從達開水庫引進源源不斷的水源,滋潤著青蔥的水稻。該村承包約400畝水稻的種植戶邱棋周説:“高標準農田建好後,灌溉用水直接通過三面光水渠流入田裏,機耕路寬敞又平坦,不僅大大節省灌溉的人工成本和時間成本,水稻畝産量還能增加50公斤左右,大家都拍手叫好。”
港北區是廣西重要的糧食生産基地,素有“廣西糧倉、魚米之鄉”之稱,耕地面積56.61萬畝,農田連片,土地肥沃,適合連片發展現代農業。如何讓高標準農田建設品質更高?港北區打破原有農田劃塊,重新調整農田分配,並取得了群眾的支援和配合。
在創建過程中,港北區通過實踐探索,創新建立施工方、設計方、監理方、村民代表以及相關職能部門參與的“五方研討機制”,引導團隊成員、施工方、基層群眾等多元主體各抒己見,全程參與項目建設,群策群力研討解決田塊怎麼並、項目怎麼建、建後怎麼管等難題。目前,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8.62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33%。
港北區農業農村局農村股股長何芳介紹,在定期召集“五方”代表對“智慧農田”建設方案進行研討時,恰逢貴港市提出大力發展小龍蝦産業,推廣稻蝦輪作發展模式,大家提議將“智慧農田”建設與小龍蝦産業結合起來,建設“智慧農田+稻蝦種養”示範基地,在種植雙季稻的基礎上,利用冬閒田發展稻蝦種養。“目前引進6家稻蝦種養企業,建成14個稻蝦綜合種養産業基地,輻射帶動成品蝦養殖2萬多畝。預計今年小龍蝦平均畝産150多公斤,利用冬閒田養殖2批小龍蝦利潤可達8000元/畝。”
同時,港北區還制定高標準農田建後管護制度,按照“誰使用、誰管護”“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進行工程建後管護,通過安裝氣象站、物聯網蟲情測報燈、水質感測器、太陽能殺蟲燈等設備,利用大數據、網際網路技術,3S技術等進行App全程監控、産品溯源智慧化管理,實現機械化農業向智慧農業提檔升級。目前項目已完成建設並已通過驗收。
近年來,港北區努力打造“高標準農田+智慧農田”示範區,建成廣西首個“智慧農田+稻蝦種養”示範基地,獲自治區2021年度“鄉村振興+行動學習”示範點稱號,先後被認定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園區、國家現代農業建設示範區和全國主要農作物(水稻)全程機械化示範區。(記者 周珂 通訊員 蒙釗鈞)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