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供銷”助千億元糖産業強勢崛起

時間:2023-04-12來源 : 廣西日報作者 : 王艷群

原標題:廣西全力鍛造生態迴圈農業新機制

“數字供銷”助千億元糖産業強勢崛起

廣西是全國蔗糖生産第一大省區,廣西糖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打造千億元糖業産業。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廣西供銷社以“數字供銷”建設為引擎,加快生態迴圈農業工業化、金融化、數字化轉型,助千億元糖業産業強勢崛起。

科技賦能 資源轉化創造新價值

“我們通過引入‘政府+企業+農戶’的種養結合模式發展迴圈經濟,每年可消化處理周邊糞污及有機廢棄物約4萬噸,經資源化利用轉化為約4萬噸符合國家標準的有機水溶液體肥,相當於約4000噸15—15—15平衡複合肥投入量。”南寧市武鳴小甘糖料蔗有機水肥宜機示範基地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該基地由供銷企業投資建設水肥一體化泵房、一期覆蓋8萬畝的生物發酵系統、60萬噸調運量的北斗定位負壓吸污車隊、158台噴灌施肥平臺等軟硬設施,結合縣域級農業天網臺賬系統,便可將武鳴區全轄及周邊60萬頭生豬養殖場所産生的糞污及有機廢棄物量化回收,製成有利於甘蔗生長的有機水溶菌肥,並按就近原則科學還田于糖料蔗有機水肥宜機示範基地,為促進糖料蔗的産量、品質、以及土地地力提升提供切實保障。

發展迴圈經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廣西供銷社以禽糞污資源化回收利用項目為切入點,大力發展生態迴圈農業,在甘蔗主産區武鳴區,將211家豬場175萬頭生豬畜禽糞污迴圈利用項目與20萬畝蔗區改造項目有機融合,構建起農業廢棄物處置全程數字化溯源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了畜禽養殖業的快速發展與之帶來的糞污堆積、環境污染難題,有效實現糞污處置全量化、資源化、快速化、高值化、無害化、産業化、數治化、零排放“七化一零”生態綠色標準。

“採用供銷社生態迴圈種養模式後,實施宜機水肥化工程實現化肥替代率80%,耕地肥力也提高了1個等級,生産能力穩步提升,每畝甘蔗可增收500元以上。”基地糖料蔗種植大戶黎鴻説。

據悉,目前武鳴區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已達88%以上,項目一期可覆蓋面積12萬畝,全面建成後總産值將超億元。

技術融合 凝聚“畝噸糖”新動能

正值春耕時節,記者在武鳴區甘圩鎮看到,三台260馬力重型拖拉機帶動粉溝機正穿梭在田間地頭,整齊有序地為甘蔗種植進行開壟粉溝等聯合機械化種植工作,傳統耕作所需的犁、耙、打等程式現場一氣呵成,高效快捷。

據介紹,該技術是廣西供銷社主導研發的一項超深活土、改變物理性能的農業原創性專利技術。在農業廢棄物迴圈利用生産的有機水肥還田技術的輔助下,通過國家重要農業資源臺賬系統,發揮“數字供銷”的優勢,將遙感、地理資訊系統、定位系統、電腦技術、通信和網路技術、自動化技術等高新技術,與地理學、農學、生態學、植物生理學、土壤學等基礎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可溯源的農業農村數據體系,統籌“耕、種、管、收、儲、銷、服”全流程,實現集約化種植管理。

“我們加大天、地、空數字化技術裝備的投入,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在農業生産中的作用,實現管理精細化、作業智慧化和産出高效化。”廣西供銷農業廢棄物迴圈利用有限公司特聘專家介紹。

據了解,該基地技術團隊針對廣西的地形地貌稟賦實際,聯合農機企業開發適應糖料蔗種植場景的智慧化農機,降低種植作業成本200元/畝,降低農機成本20%,並加大智慧液壓翻轉雙向犁、智慧收穫機等新型技術裝備在生産中的應用,助力達成國家發改委和農業農村部提出的“畝産超6噸、蔗糖分超14%”的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設目標。

專家經過實踐發現,該基地比對照區畝産量可實現增産15%以上,平均畝産量將達6.5噸;蔗糖分將提升1%以上,達15%;地力增肥後仍有上升空間。預計在3年內可完成大規模平均畝産超1噸糖的建設目標。

數治供銷 構造生態迴圈農業新格局

迴圈經濟産業是廣西供銷社實施的“十個百億元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供銷迴圈經濟産業集團在推進大宗糖、糧、油農作物向生態迴圈農業産業化的實踐中,多措並舉打造了“四位一體”“數治”生態迴圈農業新模式,該模式用於發展糖産業效果尤為明顯。

廣西甘蔗生産得天獨厚,食糖産量連續多年領跑全國。“十四五”期間,廣西將力爭實現全區建成1150萬畝糖料蔗生産保護區,糖料蔗生産能力6000萬噸左右,糖料蔗種植面積穩定在1100萬畝左右,糖料蔗生産綜合機械化率在72%以上,三産融合年均營業收入1000億元以上。

“長期以來,廣西糖料蔗生産面臨種植成本高、綜合利用率低等問題。我們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強數據要素與傳統産業的滲透融合,通過科技手段收集、錄入、分析、處理農業數據,依託國家重要農業資訊臺賬糸統,在覆蓋區域迅速對應治理農業生産活動,完善産業數字化綜合治理,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依數而治、循數而治。”廣西供銷迴圈經濟産業集團董事長鄧逢明介紹。

該模式屬於在當前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和新技術新要素不斷迭代的背景下,將“數治”理念貫穿于生態化養殖、資源化利用、集約化種植、産業化融合等“四位一體”的各個環節中,使産業生産各流程監管有依據、可溯源。

鄧逢明表示,從“數字供銷”到“數治甘蔗”的實踐,不僅重構了新型種養關係,開啟“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迴圈經濟發展模式,推動傳統農業深化改革,實現糖料蔗生産規模化、集約化、智慧化,還有效為蔗農增收提供了多重保障,助力建設國家生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糖業數字經濟先行區,為國家糖業安全提供堅強支撐。(記者 王艷群)

(責任編輯:沈曄)
文化旅遊 Cultural Tourism
文旅東盟 Guangxi & A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