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推動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 “遠古銅鼓”再放光彩

時間:2023-03-28來源 : 廣西日報作者 : 卿要林 冉景峰 黃河

3月23日,到河池遊玩的覃先生從河池市非遺項目銅鼓鑄造技藝傳承人韋新蔣的手中,購買了一面銅鼓作為紀念品帶回柳州。“感覺這是最能代表河池的東西,還能作為樂器,可以不時把玩一下。”覃先生説。

河池作為當今仍保留著使用銅鼓習俗的地區之一,是世界上已知的民間傳世銅鼓分佈最為密集的地區,被譽為“世界銅鼓之鄉”和“中國銅鼓之鄉”。

2012年12月,原文化部批復設立了涵蓋河池市全境11個縣(區)的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是廣西唯一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實驗區設立以來,河池市堅持高位推進組織建設,通過強化整體活態保護、建立完善傳承人保護機制、加大對外宣傳交流、積極推進非遺旅遊融合發展、實施“非遺+扶貧”助力脫貧攻堅等系列措施,推動銅鼓等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近年來,河池市結合脫貧攻堅任務以及鄉村振興目標,先後頒布實施《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河池市民間傳世銅鼓保護條例》,把實驗區建設納入《河池市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納入地方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紮實推進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

“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事關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發展,事關河池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河池市政協主席黎麗表示。助力銅鼓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民族文化品牌建設和文化繁榮發展,也是河池市、縣兩級政協和委員們高度關注和積極作為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河池市、縣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提出意見建議60多條,對實驗區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政協委員的建議助推下,河池市先後建成銅鼓文化傳承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展示中心等傳習場館125個,實驗區核心區東蘭縣按照“一村一亭一舞臺”的目標,在巴疇鄉板丁村、巴英村等10多個村屯建設了銅鼓山歌亭、銅鼓舞臺等展演場所。另外,市縣政協委員有關銅鼓文化進校園的多份提案建議正逐步變為現實,近兩年來,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全市43所中小學校及3所職業院校持續開展,參與學生達2.5萬多人,為銅鼓文化及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提供了堅實的陣地保障。

“今年一開年,河池先有南丹的年街活動,後來有東蘭的螞節活動,接下來又有‘壯族三月三’活動,銅鼓迎賓、銅鼓舞等銅鼓文化展演是其中最具特色的項目之一,也最受遊客歡迎。”3月24日,東蘭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局長馬方康向記者介紹,在他看來,河池的銅鼓文化如今得到發揚光大,帶來的最直接的就是旅遊紅利。

經多年建設,遠古銅鼓,再放光彩。目前,河池已完成實驗區《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第一期(2017—2021)建設任務,建設保障體制機制健全。實驗區現有壯族銅鼓習俗、銅鼓舞(南丹勤澤格拉)、壯族螞節、密洛陀等國家級非遺項目13項,是規劃實施前的1.44倍;有自治區級83項、市級155項、縣級984項,自治區、市、縣三級名錄項目總數是規劃實施前的2.09倍;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8人,自治區級69人、市級135人、縣級367人。《廣西南丹:推動非遺活態保護與傳承》案例入選2020年“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瑤族藍染:為小康生活添彩增色》入選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東蘭縣銅鼓技藝入選2022年“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名錄”。河池還編寫了非遺教材12種。

此外,河池通過積極舉辦壯族螞節、白褲瑤年街節、祝著節等民族節慶活動,讓銅鼓文化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並以人民為主體進行活態傳承,讓銅鼓敲響時代強音,成為河池非遺文化的“形象代言”。(記者 卿要林 通訊員 冉景峰 黃河)

(責任編輯:曹洋)
文化旅遊 Cultural Tourism
文旅東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養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