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上忙春耕 海上忙“春放”

時間:2023-03-27來源 : 廣西日報作者 : 覃鴻圖 陳鑫婷 林雨婷

原標題:陸上忙春耕 海上忙“春放”

——鐵山港區農業漁業生産現場見聞

3月21日正值春分,記者走進北海市鐵山港區看到,村民們有的在田間地頭春耕春種,有的在漁場為春季放魚苗做準備,有的在大棚裏採摘果蔬……陸上海上,人勤事忙,共同奏響一首飽含豐收希望的春耕曲。

據了解,今年鐵山港區早造農作物計劃種植面積20.37萬畝,目前春耕進度順利,已完成任務數的九成以上。

撂荒鹽鹼地復耕

“你看太陽暴曬之後,土地表面呈現出一些白色,那是鹽鹼。”在鐵山港區營盤鎮白龍村土地旱改水項目現場,項目負責人甘永國告訴記者,由於白龍村靠海,該片地常年被漲潮的海水浸泡,變成了鹽鹼地。隨著收成每況愈下,該土地已被撂荒10多年,長滿了雜草雜樹。

近年來,鐵山港區實施土地旱改水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有序推進撂荒地治理。白龍村1500多畝土地被納入其中,總投入約5000萬元。

項目首先修復海堤閘門,防止海水再度浸入農田。同時,去除地裏的雜草雜樹,平整土地、除掉田埂,使其“小塊變大塊”,並修建了13公里的渠道以及6.2公里的田間硬化路,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基礎。

當天,村民們正往地裏拋灑可去除鹽鹼的有機肥,改造土壤土質。在空中,播種無人機按照設定路線來回巡航,一粒粒稻穀種子均勻落地,為這片鹽鹼撂荒地播下豐收的希望。“一台無人機一天可以播種200—300畝,極大地節約人力成本。”甘永國説,這片撂荒地將規模種植水稻、紅薯、黃豆等。

“我的3畝多鹽鹼地又‘活’過來了。”正在地裏幹活的村民陳榮業説,他已將土地流轉給企業,農忙時在此務工,閒時下海撈螺釣魚,有了多份收入。

去年鐵山港區成功治理約6600畝撂荒地,完成2021—2022年度2.7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

深海養殖備“春放”

興港鎮石頭埠村委貴和垌村是傳統的漁村,幾乎家家戶戶以漁業為生。

養殖大戶李乃志帶記者參觀了他的魚苗育苗場。大棚下,30多個直徑為5米的陸基圓池中,小魚兒遊得正歡;大棚外,10余個土塘依次排開。“這裡主要育金鯧魚苗和石斑魚苗,根據它們不同的適應性,放在室內或室外。”李乃志説,他們正籌備魚苗“春放”工作,下個月這些魚苗將被放到深海網箱裏養殖。

深海網箱養殖不受近海淡水注入的影響,氧氣充足,較大程度地解決金鯧魚養殖中遇到“小瓜蟲”病難題。無人機視角下,李乃志投資的150個圓形深海網箱,像是嵌在海面上。“現在工人們正在海上全力修網,為放魚苗做足準備。”他説。

鐵山港區海洋局有關負責人農忠介紹,為推動漁業高品質發展,近年來,鐵山港區大力發展深水抗風浪養殖,該區深水抗風浪養殖核心示範區成功創建自治區三星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擁有深水海水網箱370口,木製網箱4500口,金鯧魚年産量3萬噸。

據悉,鐵山港區約有82公里海岸線,漁業從業人員2萬人,去年水産品總産量20.5萬噸。當前,該區正利用春季漁民放魚苗的有利時機,全力推廣設施漁業,落實廣西漁業油價補貼政策調整專項轉移支付項目,爭取財政補助資金以及加大投入,發展保溫棚、陸基圓池、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等現代漁業。

大棚果蔬忙春收

在營盤鎮鹽灶村的350畝大棚果蔬基地,村民羅娟正帶領大家採摘尖椒。自2020年她流轉8畝多地給該基地發展大棚後,就常年在此務工。“一個月有四五千元,每年還有土地租金。”看得見的收入讓她喜笑顏開。據悉,目前基地有80多名村民在此務工。

大棚裏,大夥忙得不亦樂乎,不一會兒,一輛輛小三輪車已載滿青椒。“趕緊開去冷庫包裝。”羅娟邊招呼同伴,邊跳上車駕駛車輛。

挑揀、裝箱、稱重、封箱……冷庫裏,村民們正忙著包裝尖椒,準備將其發往鄭州、蘭州等地。“這段時間每天采收尖椒1.5萬—2萬公斤,産銷兩旺。”基地負責人桑俊福説,基地的“政府+企業+農戶”合作模式讓當地村民受益。

大棚果蔬春收忙,得益於鐵山港區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讓一些反季節果蔬在大棚裏種植,提高了農産品的附加值。據悉,目前該區大棚果蔬種植面積5985畝,果蔬年産量約3.59萬噸。

鐵山港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負責人介紹,該區派出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服務群眾,組織播種無人機、農機等設備支援春耕,並引導種植能人發展設施農業,提升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準。(記者 覃鴻圖 通訊員 陳鑫婷 林雨婷)

(責任編輯:曹洋)
文化旅遊 Cultural Tourism
文旅東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養 Tourism & Wellness